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姝霞 《云南教育》2008,(20):26-28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积极进行反贫困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逐步缓解和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主导扶贫开发战略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贫困人口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递减。随着国家反贫困措施的逐步深入推进,农村贫困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认清这一基本形势,逐步调整我国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最终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和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教育。如何积极利用各类教育和培训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挥农村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朱容皋 《教师》2008,(12):94-96
本文诠释了农村职业教育含义,阐述了责任的概念,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借鉴成功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之路四个方面阐明了我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 ,特别是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反贫困”始终是西部大开发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特别是 2 0 0 3年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又反弹回 2 90 0万人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 ,本刊特约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ZBKT0 56)课题组成员 ,撰写了此组笔谈 ,核心是探讨如何用新的发展观去解决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 ,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编者希望由此能加深对于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探讨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反贫困与农村扶贫开发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引起农村贫困的诸多原因,找出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986年至今,中国政府开展大规模扶贫运动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形势依旧严峻。进入21世纪要切实转变扶贫思路才有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强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反贫困价值,扩大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需要从教育反贫困视域对农村学校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农村学校教育志在美好生活的扶志价值、旨在高效做事的赋能价值和复杂劳动的增值价值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并从扶志教育的偏离、赋能教育的偏离和增值教育的偏离三个方面厘清现存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农村学校教育的变革方向。农村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人本身方可扶志,应该回归生活方可赋能,只有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文明习惯的人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创造富裕美好生活,这些理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新的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国"以人为本"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关键。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人口增长的自然控制;有利于农村代际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有利于实现农村人口性别平等;有利于创建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家庭组织单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影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所以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成为当务之急,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 ,特别是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反贫困”始终是西部大开发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特别是 2 0 0 3年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又反弹回 2 90 0万人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 ,本刊特约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ZBKT0 56)课题组成员 ,撰写了此组笔谈 ,核心是探讨如何用新的发展观去解决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 ,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编者希望由此能加深对于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探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目前影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所以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成为当务之急,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增多的趋势,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学校问题,下面本人就农村中小学问题学生的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等进行探析。一、农村中小学问题学生的现状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问题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被长辈捧在手心,没有经历过饥寒之苦,没有经历过风雨之凄。因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该群体处于心理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心理、情感、人格、心智等启蒙阶段,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多为家庭、社会教育缺失或不当等因素,而其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既应看到其直接的现实原因,又应看到由现实因素加剧的深层原因,正视留守儿童的差异心理,并对其进行良性引导,而非一味地强调弥合差异。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应该接受良好教育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有2亿多的农民在全国各地务工,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留在农村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一起生活学习,成为留守学生。我国目前共有1500多万留守学生,调查发现,有55%的留守学生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只能达到60%,而普通学生及格率可达87%;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扶贫工作遇到了“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新阶段扶贫投入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原有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趋势,提出了股权式、法制化、“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城市带动农村、以工补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先进的反贫困模式。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固原地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固原地区反贫困的新思路,即从坚持走从市场为导向的改革途径出发,确立以商促工、以商促农战略;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的同时,走农村工业化、产业化之路;强调人力资本在反贫困中的作用;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来源,多渠道进行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9.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一系列学习问题,心理和道德问题,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克武 《甘肃教育》2011,(21):25-25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当,使他们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