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社会生活,从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等诸多关系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美学思想,把"真的世界"提升到了"美"的高度,实现了真善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学说,从科学研究活动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美的规律的遵循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等诸方面,探讨了科学美的本质属性及其实现品格。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重在探讨美的本质研究的新路子,为此多方分析了美的本质研究中存在的病因,并究其实质,指出了在研究中应正确摆放美学这门科学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它是人类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其根源和基础都来自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美学与人性与自由特别地贴近,它特别真率、特别直接地表现了人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苏轼词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其作为"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承载物。深入探讨"苏轼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的丰富开创空间。文学是人的本体存在的一部分,苏轼词是美的显现,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品味苏轼,反观自我,以提高人之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各学派提出的“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关系”,“美在生活”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等学说出发,试图对数学美的本质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派美学的强势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中“人改造自然世界”的实践特质被加以强调,而它本身所内含的主客一体潜质被遮蔽了。我们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命题重释的基础上,可以对实践派美学的反思复归至马克思主义原典。在现实意义上,当我们在工业文明带来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沦落”中,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人与自然一体的观念,无疑成为重建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了美和文学美的本质的基础上,对童话美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表述、争议的一些问题的提出;揭示出对象化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问题的关键;且对对象化作了界定,认为对象化,事实上就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物化,是人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主体价值包括审美价值而对自然进行的加工和改造,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对象化不同于异化;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重要形式。人的对象化的形式或方式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人的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具有的多样性、多重性必须通过相应的对象关系来体现、反映.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形成和结构都是人对象化的结果。进而反映人的不同侧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论美的本质     
本文根据构成组合原理,分析了美的本质的组合性质。并分别从阶段性、整体性、参照性、迁移性等方面,阐述了美的本质。最后导出美是用经积淀后形成准则在审美对象上的运用这样一个概念。同时考察了美的对象及美的四个演变阶段,从而阐明了美的本质也在不断演变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1.
技术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形式,直接关涉人的本质存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成果,体现人的主体性本质,形成人的客观性本质,构成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的物质根源。技术作为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形成与外化的过程,标志着人的本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技术作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表征并确证人的本质的存在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认知美学是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它将认知科学理论引用到美学研究中来,为美感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科学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学的科学研究给哲学研究找到了实证材料,但是科学美学无法代替哲学美学对人意识的凝练与提升功能,事实判断无法代替价值判断。认知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没有超出实践美学原有的思路和方法,其结论的普遍必然性也值得商榷,所以认知美学无法证明对美的本质研究已经过时。认知科学与美学都是从传统哲学分化出来的新门类,认知美学作为跨学科研究必须对两个门类同时加以扬弃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章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在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审美欣赏,审美欣赏的本质、特殊性只能通过审美实践来说明。而审美实践、审美欣赏活动的出现。决定了美的存在是必然的,美学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美的本质问题,把美学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主体自身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形式。作为主体自身"人化"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人的深层本性是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人的本性,深入探讨了主体自身对象化的逻辑路径,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泛化”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主客体性质的相适应使其构成现实的肯定方式的规定性突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指向,这种“泛化”趋向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美”的蕴涵。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都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论证,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而哲学伟人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番新的阐释和论述,对人的本质给予了科学而准确的界定。拟结合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体-对象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关学全部问题的核心。因此,重新阐释对主体-对象范畴,论述美感和美是审美过程中主体和对象相互作用的共生现象,分析美感和美的丰富性,说明实践美学的生命活力尤有必要。同时,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关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对主体-对象范畴的理解所出现的一些扭曲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瑞青 《文教资料》2008,44(17):67-68
很多人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没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地论述价值的本质.但是马克思的关于商品价值的论述就是一个现实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说的商品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现实中使自己对象化与作为自然客体的对象世界"人化"的统一,它是人利用现实的成分通过人自身的劳动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中的商品的考察开启了我们研究价值哲学的理念和视觉,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现在,仍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有的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呢?即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