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无论学者对王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他的成长环境入手来解读王朔,应该是定位王朔,真正理解“王朔现象”的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中,王朔是引人注目的,也是争议大的一位作家。该文以王朔已出版的全部作品为依据;从作家、读者两个角度,从内容与技巧双向分析研究,提出王朔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同时指出其副作用,力求全面而客观地认识王朔。王朔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推出了一系列过去文学中没有的形象,扩大了文学的题材。王朔的文学观念继承多于创新。王朔的语言优劣共存。王朔是当代文学不容忽视的,发展如何,“顽童”则必须慎思;读者也应重视,注意。  相似文献   

3.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朔的成功 ,首先是话语的成功。本文拟从传播学角度对王朔话语进行分析 ,从中探寻王朔话语的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成败之间的关系 ,以期对“王朔现象”的成因作一个新的视角探究。  相似文献   

5.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6.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反讽使王朔赢得了众多的受众,也使王朔远离了受众。文章试图通过王朔的反讽话语与受众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学作品建构正确的受众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朔作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我国的当代文坛中是富有传奇色彩和颇具争议的人物.所以,汉学家本杰明认为,王朔是“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最重要的出版现象,它象征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当我们把王朔现象、王朔的作品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王朔文学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来的文坛上,叫的最响、闹腾最红火的大腕人物当数王朔。且不说1988年因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搬上银幕而被称为电影的“王朔年”,也不提京城万人空巷观看室内剧《渴望》的盛况,瞅瞅书摊上那几卷厚厚的王朔文集和中央电视台购买《爱你没商量》那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就足以掂量出王朔身价的沉重了。王朔以及他的“海马歌舞厅”在商业气息渐浓的时代括起了一阵旋风,作为社会的敏感部位——中学校园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旋风的袭击。红透中国的王朔在崇拜偶像、明星的中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黎鲲 《文教资料》2008,(27):55-56
王朔的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的电影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王朔电影的改编情况,并从王朔电影对传统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悲悯、对社会现象的透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是一个复杂的词,至今学者们对其看法仍不统一。王力先生认为"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而在现汉中,"所"则被界定为一个助词。从古至今"所"字的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沿袭或改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汉语助词"所"的用法,并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出其用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的细致解读,发现王了一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和风格在于批评现实政治时的“曲笔”手法,在发扬和深化“改造国民性”主题时贯通中西文化的独立思考等,这些特点和风格同鲁迅杂文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并在“鲁迅风”散文创作潮流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郭店楚简到龙岗秦简看“所”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字有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郭店楚简里独用的"所"字有名词和代词的用法,而在"所(动"结构中的"所"既有所指代且能独立运用,所以也有代词的基本特征。龙岗秦简则高比例地出现了"(所(动)(名"结构,因为名词本身作为被修饰语出现,使"所"丧失其指代作用,这时"所"更多地是起结构作用,表达其语法意义,所以这个结构中的"所"是结构助词。"所"字具有助词用法的大致时间应该是在东周中后期。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所”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词,至今众说纷纭。关于什么是“所字结构”,也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本文围绕这一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文章首先给出了所字结构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所字结构之通式。然后。就所字结构通式中有关各项进行了分析.点明了通式的实质,并详细分析了“所”与“者”的关系。“之”字的作用及通式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第六代”的作品主要有这样两大类:其一是,表现青年“自我”、张扬青年“个性”主题的一类。其二,是体现某种“先锋”精神的一类。同大众所熟悉的“第五代”相比较,“第六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先锋”:“第五代”的最鲜明艺术特征一是“空间对于时间的获胜”,二是宏大叙事的、关心并靠拢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态度;三是追求民族化的风格。而“第六代”他们并不讲究光与影、场景与造型的象征艺术,也没有“第五代”所钟情的对喜丧歌舞等大场面的渲染,而是特别注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讲述的方式通常是王朔式的,既漠视主流意识形态又极端“个人化”,因而可以说,“第六代”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和纪实主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自译语料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西方自译理论。以张爱玲基于《金锁记》的两个自译文本为实证个案,注重对自译语料研究和自译理论构建。从张爱玲的自译个案中总结自译与他译的共性和个性,重新界定自译的定义、性质和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自译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朝廷于辽东实行卫所制度,以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海州卫为例,通过梳理史料,详细阐述海州卫在管辖区域、城堡设置、管理体制以及清初后金如何控制这一地区,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成功刻划了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曹七巧的一生象征着人类灵魂堕落的历史。从造成曹七巧堕落的原因这一角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客观地把握曹七巧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长恨歌》给我们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一个上海小姐王琦瑶悲惨的命运。但是作品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不惜花费一章的笔墨来给我们展示王琦瑶生活的自然环境,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看似累赘的环境,却正是作家的用心良苦之处,作家就是要通过对王琦瑶从小生活的具体环境的描写,给读者暗示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