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义务论”,以“绝对命令”作为行为原则;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功利论”,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行为原则;德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实践论”,以“实践智慧”作为行为原则。我们从德性主义的视域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在德性主义视域下的道德追求应该是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即实践智慧,表现为“中道”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德性所知”是张载首创的理学基本范畴。它有三方面内容:以立心、大心、虚心为特征的道德直觉论;以大心虚静为主的道德修养论;“因明致诚”的道德境界论。本文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较为全面地把握和评价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性所知”是张载首创的理学基本范畴。它有三方面内容:以立心、大心、虚心为特征的道德直觉论;以大心虚静为主的道德修养论;“因明致诚”的道德境界论。本文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较为全面地把握和评价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与儒家的中道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儒家的中庸之道虽都以德性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因二对德性的理解不同,即亚氏之德性是一种理性,而儒家之德性是一种仁性,故前之中道观重在对外在的客观中道的理性把握上,而后之中道论则重在对内在的主观之“中”(即“未发之中”)的觉解上;前之“相对中道”论意在为主体提供一种可操作的伦理实践标准,而后之“时中”论则意在主体之道德自由的挺立。  相似文献   

6.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同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大思想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对中西方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比较,两者存在将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德性,都认同中庸之道是相对的中道,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而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先验人性论,讲求的是道德义务,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经验德性论,讲求意志的自由,崇尚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本质内涵是实现德性与能力的内在统一。沟通大学生德性与能力、认知与实践内在统一因素是政治信仰支撑下的政治智慧,政治智慧体现为大学生知行层面合德性与合法则性统一自由选择。大学生德性层面的真和行为层面的善指向大学生道德信仰维度,作为德性主体和实践主体,知和行在现实情景中所展示的差异显示出主体精神境界不同。大学生德性和能力的实践展开,展示出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意义上理解 ,“道德”是指依靠自身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来调节个人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修养”是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的锻炼提高等实践活动 ,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达到的某能力和素质。“道德修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职业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军队院校教员是国家军事领域的公职人员 ,职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军事性和权力性等特点 ,因而其道德修养的涵义较一般意义更为广泛 ,它不仅包括个人品德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体现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的政…  相似文献   

10.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理论内容”方面,更表现在“方法论”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历史他因论”和“历史外因论”性质,是其之所以带有“空想”性质的方法论根源。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其在方法论上具有“历史自因论”和“历史内因论”的性质是分不开的。深入把握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对于思考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可慨括为以“致中和”为思想主旨,以“至诚之道”为实现路径,以“慎独与固执”为修道方法,以“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和而不同”为主要原则。挖掘中庸思想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在继承古希腊传统中道思想和结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理论论证的系统化的学说 ,它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从该思想的历史溯源、含义及其在城邦政治中的体现三方面进行论述 ,这对于把握以“中道”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和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和“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个体身心如果经过上述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那么儒家设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社会大和谐、人际大和谐、天人大和谐的美妙乐章。把握这种和谐意蕴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法官的司法水平是保证司法正义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从中庸思想对法官人格素质的影响和中庸思想对法官在司法判决中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以商榷中庸思想对实现司法正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学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政治学的认定和评断,基本上都称亚氏主张“中庸之道”,是“奴隶主里中间层的代言人”,在政治上主张“调和阶级矛盾。拯救奴隶制城邦的崩溃”等等。虽然此说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若对亚氏的《雅典政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至少得出亚里士多德五方面的哲学、政治学取向。即亚里士多德抨击“寡头政治”和“王者政府”,力主社会改革;总结改革成果,开创比较政治的先河,理论上弘扬民主政治;提出取消“部落差”、村民个人地位差等一系列的多人参政、平等的民主手段;在总结国家组织职能基础上,提出了分权政治的“三权分立”主张的雏形:倡导和提出了清政防腐的主张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产生、本质、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但从实现的基本途径、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效果和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来看又具有不同之处。比较两者异同,对进一步把握中西哲学的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19.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传统道德中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是一分为三之道。中庸与不及与过并立共同构成一分为三的行为模式,包涵“不及-中庸-过”、“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