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单元因其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读图能力要求高,倍受高考命题的青睐,昼夜长短部分又是其中必考内容。今将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出日落和极昼、极夜等知识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高三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这里我从几何的角度来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知道: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之间来回移动.就形成了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行轨迹。如图一.假如从北回归线(A)处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到达赤道(B)后(约9月23日前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袁亚玲 《考试》2004,(12):53-54,52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单元因其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读图能力要求高,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昼夜长短部分又是其中必考内容。今将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出日落和极昼、极夜等知识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复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教材中有关该内容是用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二分日三幅图配合文字来说明的,如果将该部分的三幅图综合成昼长曲线图(图1),就大大地缩小了教材文图之间的思维跨度,学生也就更好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徐花 《教书育人》2012,(Z2):121-122
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2)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公转的意义;难点:昼夜长短如何变化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读图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解球面三角形得出半昼弧公式。通过该公式对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对昼夜长短的其它因素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黄开云 《考试周刊》2012,(94):130-131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如下图:  相似文献   

9.
决定全球昼夜长短在理论上有两个因素:一是当地的纬度;二是当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昼夜长短因纬度(空  相似文献   

10.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本期“软件研制”栏目编发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地球昼长变化”之理:一个以Flash软件创建动画文件,重在感象;一个以EXCEL应用程序进行数据处理,重在说理。町谓是视角不同,风格各异。从中我们可以有两点启发:一是教学软件要力求创新,既要适于教者的教,更要适合学习者的学;二是教学软件要着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概念,突破"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这一教学难点,文章提出了一种E字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演示仪的制作方案,详细介绍了这种E字型演示仪的制作步骤和工作原理,阐述了将其应用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的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演示仪制作简易、操作方便、演示直观,教学效果良好,值得在地理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万玉琴 《南昌教育》2007,(10):22-2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引起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进而引起日出日落方位及日影朝向的不断变化。本文分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要点,着重分析总结了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的判断方法,以期有效地指导高三文科生对此类试题的解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球运动中,太阳光照图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很难教。实际上在这里有很多的误解,一是教师先人为主,未讲之前就大肆渲染本课的难度,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方法可能不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去导出新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合教材特点,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来导出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唐或 《地理教育》2009,(4):22-2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笔者用废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该难点。  相似文献   

16.
17.
教材:“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单元《人类认识的宇宙》第5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和图表来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鲁爱华 《高中生》2009,(5):38-39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高考地理设题的一个重点,像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中涉及该考点的试题就达十多分。考生对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活动演示板的制作①取一块80cm×60cm的纤维板涂成天蓝色底板(代表宇宙),画出白色地球经纬网模型,标明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及N、S极。②用另一块纤维板裁成左半部与地球模型同大的半圆板,涂成黑色(代表夜半球,直径代表展昏线);右半部裁成比地球模型半径大10cm的半圆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