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一些企业报中,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文味”浓,“新闻味”淡,看了令人头痛。我觉得有必要研究,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公文味”浓,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纸公文化。企业做个决定,要在厂报上摘发;下个通  相似文献   

2.
企业报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文味”浓,“新闻味”淡。所谓“公文味”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公文化。企业作个决定,发个通知在厂报上摘发;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在厂报上摘发或全文转发。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3.
“你们真幸运,赶上了征服虎跳峡的采访!”尽管这次采访活动已经过去了很久,这样羡慕的语言,仍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刚刚进入新闻队伍,能够采访这一壮举,确实感到幸运,很可能这是我们整个新闻生涯中一段最值得回味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13,(3):14-14
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大约在半个小时后就以快讯的方式报道了事件的消息。4月16日的早间新闻,主持人连线了在波士顿爆炸案现场目睹事件发生的王石,听到主持人在连线时说“我们来连线一下前方记者王石”时,王石很诧异“自己怎么成为记者了”。这一幕稍稍有点别样的幽默色彩,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值得回味,一方面,央视主持人还不习惯与一位非央视记者的现场目击者进行新闻连线;另一方面,在事件现场的王石似乎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5.
我读“焦点访谈”──兼论新闻评论的旗帜意识黄文渊从1996年初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天天收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认真研读,每天做笔记,写下心得。回味再三,深深感到“焦点访谈”确实是一档高格调、高品位,不能不看的好节目。这是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她给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张报纸和一班报人,一年下来,总该有几件值得回味的得意之笔。1995年,《宜昌日报·科教版》开展的“新闻扶贫工程”报道称得上是得意之作。 1995年春节后,我们经过认真策划,决定把“新闻扶贫”作为全年的“重点工程”来抓。3月15日,我们派出记者柳平、淡争艳前往三峡工程坝区所在地——宜昌县最边远的粟子坪乡采访。她俩乘中巴、赶便车,一路颠簸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当该乡南家河村办完全小学出现在眼前时,她俩真不敢相信那栋“干打垒”的破土屋竟是90年代的农村小学。 住进学校后,她俩不畏条件艰苦,吃土豆,睡危房,跋山涉水,深入采访。仅4天时间,她俩共走访教师、村组干部、学生及家长20多人次。所见所闻使她们深受感动,夜不能寐,就地挑灯疾书,一气呵成了《山那边一个鲜为人知的期待/六个人和一所学校的故事》。3月22日,这篇长达3000字的通讯在头版倒头条位置刊登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宜昌县委书记李德炳读了报纸后,心情十分沉重,当即打电话找到正在公安局开会的县委副书记彭明吉,叮嘱他牵头组组县直各部办委局的负责人学习这篇报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将南家河小学的迁址建校工程落实好,确保学生秋季入学乔迁新校舍。 这篇通讯牵动的不仅仅是宜昌县,  相似文献   

7.
也说新闻链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链接”而不是“连接”,就让人回味。“连”者,自是关系不同一般,即便不是紧密无间,至少是“抽刀断水”,难以轻易分开。“链”就不同,其形一眼过去虚实相接,似断似续,形断实连,空灵跳跃。在不张扬中四处伸展,不经意间横推出一片空旷。近年来报纸上频频出现的“新闻链接”一类,也许正可以作如是观。“新闻链接”于何时在我们的报纸上得以正式应用,尚待细考。就我们草草浏览之印象,好像2001年后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报纸上的“新闻链接”是从互联网的文本编辑中借鉴而来。当然,这不过是人人都懂的一个常识,并不能…  相似文献   

8.
李莉 《声屏世界》2013,(11):66-66
新闻拒绝卖弄文采、堆砌辞藻,但从不拒绝文采,以让人赏心悦目。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文采要缘事而发、淡中有味。这就是说:一方面,新闻需要文采,用文采来消除平铺直叙的“文件味”“工作调”“总结腔”.增添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闻的文采要张弛有度,顺势而为,适可而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炼,不能哗众取宠、长篇大论、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9.
“灾难是人类的影子“。不管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上走了多远,灾难总如影随形,“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叙事作为我们了解、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时间、视角等出发,探讨灾难报道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这是历代文人的一贯主张。文章要吸引读者,必须在“曲折”二字上下功夫,文字有曲折能紧紧抓住读者心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现在不少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干的是新闻这一行,读报看电视自是免不了的。可看了某些新闻尤其是文体娱乐新闻后,常心犯迷糊:怎么这两家的说法不一样?像前一阵子的“伏明霞事件”、“王张之恋”之类新闻,这里钻出个“独家”、那里冒上个“新说法”,此处“郑重声明”,彼方“赶紧辟谣”,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沸反盈天的热闹。新闻彼此打起架来,其中必有真假之分。但在这“群架”中,就是真新闻也被假新闻淹没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老百姓安能辨其真假?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对热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重视,许多新闻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热点类栏目,其中有的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等。这是一种好现象。对热点问题的关注,表明了当代新闻界对新闻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追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的写作,讲究开头结尾“砍两刀”:开头要“抓”人,引人入胜;结尾要“留”人,让人回味。而新闻的写作导语的“刀法”通常比较讲究,结尾则“砍”得少见“功夫”,可谓“头”重“脚”轻。应该说,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缺憾。笔者以为。一篇新闻要想写好,也应注意“砍两刀”。这样,可使新闻更趋完美,更能“抓”人、“留”人。 下面,从《人民日报》等报新闻报道中精选导语结尾几例,分别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14.
谈“味”     
大家在一起看报时,常常议论:这篇新闻写得有味,那篇稿子没有写出味来,那么,究竟什么是“味”,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 所谓“味”,我理解主要是指新闻的可读性,具体地讲,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有情味,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可品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三是耐寻味,能引起读者的遐思;四是足回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当然一篇新闻报道不一定上述几条俱全,只要具备一二,便可成为有味的稿子。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依我看: 第一,要学会品味。据传,山西杏花村有位专管品酒的老人,每次酿出的酒,他一品就知道多少度,实际测一下,分毫不差。记者、通讯员想要写  相似文献   

15.
一一个时期,有的人把经济新闻视为由统计数字和枯燥术语组合而成的“五味新闻”。为了改变这种形象,一些记者便在写作上刻意雕琢起来:文字铺张之,辞采诡奇之,动不动还夹带几句“舶来语”,以增添经济新闻的魅力。结果,“甘脆肥浓”成了“腐肠之药”,反而倒了读者胃口。经济新闻美在自身,美在新闻题材是否鲜活,美在新闻主题是否省人。有作为的记者总是在经济新闻主题的选择与深化上一逞风采。  相似文献   

16.
每到年末岁首 ,各种媒体纷纷推出国际的、国内的、各行各业的“十大新闻”,算是对逝去的岁月的总结 ,也给人们带来几分回味的兴趣。“十大新闻”应当是一年中最有新闻价值、最值得人们去回顾、反思的重大事件。可是 ,有的“十大新闻”,就像注水肉似的 ,不那么令人信服。1月29日 ,央视体育频道播出2001年中国篮坛“十大新闻”,其中有这样两条 :中国球员王治郅与乔丹同场竞技 ;在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上 ,中国队战胜美国队打入决赛。听了这两件“十大新闻”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言过其实 ,难以服众 ,水份不小 ,吹过头了。先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素描在结构和语言方面,往往运用文学手法。高潮在前的“倒金字塔”是一般消息文体的基本结构形式,而新闻素描则显然并非如此。《强渡长江》的结构形式是:弛——张——弛,高潮在中间。事件的描写,在这篇新闻素描中,一步紧似一步,有平原,有山峰,有缓流,有激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其结尾又能使受众感到余味无穷。这篇新闻素描,运用文学结构形式,把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政治导向是首要的,但新闻也有情感导向。情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细致入微,感染力、渗透力非同一般,作用面大而且深远。在新闻中怎样正确把握情感,传导情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无情” 有一种观念认为,新闻“应该把指称功能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功能”,“情感功能应该控制到最低的程度,以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新闻记者、编辑在传播消息时,如若有了对消息的评价或定义,受其控制来处理消息,那就是“情感功能占支配地位”了。(《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147页)这个观点是可商榷的。新闻当然要首先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是怎么回事?”(即指称功能)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但这个“事”中并不是没有情感或“情感功能”都很低。如长江、黑龙江、嫩江发生大水,几百万人家园被冲毁,急待救助。这个事实本身就有强烈的“情感功能”。对于即将发出的新闻,发稿人一般都是有“评价”的,这种“评价”在采访中实际上已初步形成,否则记者为什么要采写播发这一新闻呢?对新闻有“评价”,有情感,并非和新闻的公正、客观必然对立,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许多情感因素浓的新闻事实,如果抽掉本来有的情感内涵,冷若冰霜地作报道,这也难说是公正客观的。 在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事实是有情的,应该恰当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9.
瞿冀 《新闻实践》2007,(1):58-59
随着我省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从这一期开始,本刊开设“传媒人物”专栏,介绍新闻界中先进人物,特别是采编、经营第一线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经历,共同回味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为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老照片”这一题材与新闻的要求相悖,很难成为纸媒体的一个品种。但当今有不少媒体对老照片青睐有加,而且读者对老照片的阅读热情颇高。析其缘由,是老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符号,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并使人们在这种有价值的回味中,产生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或温馨的亲情回忆。这种为人们所需要的又具“现在时态”的“集体记忆”,使得老照片进入了“新闻”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