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有几点体会:一、深入钻研课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教师对教学设计,对多媒体运用,对引进其它学科知识,都下了很大的工夫。由于语文老师把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贯穿在教学中,通过鲜活的生活实际与课文文本相联系,努力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语文教学显得生动有趣。但由于我们对新课标的学习钻研和把握不够全面,导致有些语文老师在课改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在课改中,人们认识到不应该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追求或主要内容。可是现在又出现了只用很少的时间接触课文,大多数时间或者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文本是资本,是财富,是教师的抓手。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  相似文献   

4.
只要关注一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观摩课、竞赛课与示范课,只要浏览一下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笔记,我们不难发现众多教师都把理解与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本的思想内容列入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把掌握文本内容当作学生阅读学习的任务,已经成了一种语文教学的常态.其实,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首要任务与根本任务,即真任务;而理解与掌握文本内容只是完成这真任务的前提、条件、途径与载体.  相似文献   

5.
江苏高考的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底蕴和文化含量。这就提示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不应再只盯着课本,要让学生多读书,扩大知识面,真正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多数都变味了,忘了语文的本。语文就是要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但部分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更可悲的是,有些老师为了应试,把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经过前一段时间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把读写这两种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近文本从而获得母语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它还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可见,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素养,尤其要具有以下四种素养。  相似文献   

7.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理解文本、体验情感、激发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重组中普遍存在着"舍本求源"的现象.这里所说的"本"有两层意思:一为文本,二为生本,即以文本的基本价值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说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总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总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  相似文献   

11.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课文背后的语文学习价值,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的学习,训练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而应该认真钻研文本,找寻出  相似文献   

12.
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素质,准确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基本要求。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文本进入教科书,但作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材解读是为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的,要体现课标要求,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语文课标、钻研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合理地运用教材文本。  相似文献   

14.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理解文本、体验情感、激发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切实加强教材钻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努力开拓途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是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意,让学生真情流露,童心回归。识字的本色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新的课程改革不是让我们把传统的东西都扔掉,而是要更加科学地学习字词。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重点应放在识字和写字上。例如,教学《看雪》一文,我们可以从课前谈话导入新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汉语学习的基础性教材之一,其蕴含了深刻的意义,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思想,就是要教师通过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理解课本文词段意、汉语拼音的学习来学习知识。而语文课文色彩丰富、词藻华丽,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学习,可以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这也是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8.
国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将是教育的失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感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偏离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阵地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一方教室 ,手捧教科书 ,对一篇篇文章进行肢解性的阅读。在这种脱离生活的封闭的学习状态下 ,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和课本 ,而这两者都可以说是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有被动地接受。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是必然的。新课改、新课标正是为了革除旧有的弊端 ,其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我教你学的灌输式教法 ,要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方法 ,从而达到不需要老师教也能学习的效果。也就是说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在两年的语文课改实验中 ,笔者认真学习新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