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回老家去。老家,永远是个令人心动的地方,它是一个确切的地理概念,又是命里注定的灵魂的居所。老家,有那么多让我倍感亲切、心醉神迷的事物。老家的春天,庄稼和青草在唱幸福的抽芽之歌,漫山遍野的山桃花朵朵绽开,聚集着阳光。羊群开始点缀青青草坡,蜂蝶飞进年老的村庄,在红杏枝头闹成一片。我心中珍藏的故事也被风儿张扬成美丽的传说。我知道我是在四月的某一天来到这个世界的。四月,平平凡凡的四月的日子里,荒地上长着丁香,我常常怀想一个名叫艾略特的诗人从荒原上轻轻走来。而我的四月印象,就像老家山坡上那些灿然开放的山桃花,在真诚地燃烧!  相似文献   

2.
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题记坐在台阶上,抚摸着湿滑的青石板,望着眼前暮春的桃花树,我在四月的芳菲中,陷入沉思……暮春初夏,故乡仍氤氲在水雾中,丝毫感受不到夏日的浮躁。这时,我总是喜欢坐在青石板上,让毛茸茸的青苔轻抚皮肤,让岩石的清凉撩拨神  相似文献   

3.
肩膀     
<正>爷爷的肩膀,连接着朝霞满天,延伸到乡间小路,也撑起了我难忘的童年。——题记年华似水,潺潺涓涓,无声淌过人间。一瞬一刹那,一颦一笑间,在片片烂漫桃花之中,总有一双温暖的肩膀依稀可辨。晨光熹微。桃花纷纷攘攘,花香溢满了小院,飘入了我的梦乡。爷爷微笑着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让我同他一起去看桃花。桃花层层密密,灿若朝霞。每每这时,我都吵着要摘桃花。爷爷又笑着俯下身,双手托着我的腿,让我骑在他的肩头。我坐在爷爷厚实的肩膀上,一手扶着爷爷的头,一手轻轻抚摸着那如娟的小小花瓣,脸上展开了笑颜。忘记摘了几朵桃花,只记得檐下的桃树被爷爷的肩膀丈量得很矮,矮得让童年的我俯视即可看见。  相似文献   

4.
错评咏花诗     
《家教世界》2013,(3):48
四月桃花开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竟见  相似文献   

5.
春雨情     
四月的一天 ,手执一把伞 ,我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 ,穿梭于校园的桃林中。  烟雨 ,微风轻拂 ,让人感觉到一丝丝的凉意 ,但我的心却没有停留在那丝丝的凉意上 ,正独自享受着春雨花香中无限的温馨。  是啊 ,春天到了 ,春雨来了 ,桃花也盛开了。展望着这雨中的桃花 ,一朵朵红艳艳的 ,还挂着细小的晶莹的雨珠 ,正在欢快地绽放着。我知道 ,要不了多久 ,这桃花将变成累累果实 ,挂满枝头……  我正在遐想着 ,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 ,一大群孩子从我身边走过 ,见是我 ,叫了声 :“戈老师好 !”孩子们蹦着跳着 ,随着笑声远去了。我细细地欣赏…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代诗歌中包含科学知识的,不乏其例。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的佳作。这是一首记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的头两句,写诗人登庐山的季节是初夏,是平地上桃花落尽的时候。但是在庐山高处的古寺里面,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春天景象———一片盛开的桃花。诗人在初夏遇到高山的寺语用知识院里桃花盛开的景象,包含了地理学的一点知识,同一座高山,海拔越高的地方,平…  相似文献   

7.
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就把这事忘了。某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怒放,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  相似文献   

8.
四月,春天来了柳叶嫩绿飘满桃花挤满枝条/溪水绕青山绕了又绕乌篷船里的出家人一梦醒来伸伸腿欣赏着琅琅的读书声更眼见36层高楼一夜也已又长了一层、四月,春天来了@辛笛  相似文献   

9.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善于独立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有一年四月里,他到深山里去游玩,看到桃花开得正盛,可是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了。他联想到唐朝  相似文献   

10.
交换     
荣玲 《中文自修》2006,(2):34-3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带着仙女们来到这凡间,体会娘所描绘的凡人生活。一个书生在我的像前题了一首诗,这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娘对爹的感情。我又惊喜又害怕,我能体会娘苦苦等待的痛苦——这一世能得到的快乐却要用生生世世的煎熬来交换。我解下自己的红纱披在他的身上,却不料惊醒了他。我读出了他眼中的惊喜,那份热情让我着迷,我却有意躲过。仙女们知晓了我的心意,  相似文献   

11.
提起四月,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些词语,踏青、赏花、吟诗。四月的山坡姹紫嫣红、山花烂漫。地里返青的麦苗一团团、一簇簇,欢快地生长着。空闲的时候,如果你去田间走一走,看见满眼的葱郁,心情立马会变得舒畅起来。暖意融融的四月,空气里飘满了淡淡的花香。它常被古代文人写进诗词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南宋诗人翁卷又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  相似文献   

12.
正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的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家里的藏书都被他读完了。他随父亲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沈括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朗读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老师读完之后,小沈括就请教了老师一个问题。"人间四月芳菲尽,为什么‘山寺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不是很矛盾吗?"老师也解决不了小沈括的问题,就先宣  相似文献   

13.
桃花依旧笑春风樊琳芳静静流淌的河水,在风中缓哭着绿裙的竹子,一切都是那样熟悉。他狂奔着跑入竹棘。桃花依旧,反民依旧,P是口五的门创,懂了一把大大长长的锁-...·清悠悠的水,静幽幽的竹,隐竹度水的是一座小反民学校。唯一的标志是房颤一株高过秀分的五星红...  相似文献   

14.
正四月,春末夏初之时。那些蓬蓬勃勃开放着的杏花、桃花、梨花,仿佛约好了似的,一夜间都谢落了。树影清癯(qú),树叶还在酝酿着情绪,在盛夏没有到来之前,他们暂且还不会释放浓密的树阴。乡村深处,围绕着几间小屋的是一圈稀稀疏疏的篱笆。女主人在篱笆  相似文献   

15.
桃花迎春     
正4月1日晴春天来了,花朵们也苏醒了,大地又恢复生机了。在骏马岭公园里,花草树木统治着一切,迎春花,杏花等都在山坡上笑开了脸。中间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浓或淡的装点着春的使者——桃花。一股香气传来,它的儒雅令人心旷神怡,让人一下认定它的出处,那朵朵盛开的桃花。来到桃树下,那在阳光沐浴下的桃树,捧出了一朵朵成形的桃花。你看,那朵朵桃花簇拥在一起,像一个个团结的兄弟姐妹。那有五片花瓣的桃花,吸收着天地精华,在绿  相似文献   

16.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四月,桃花盛开。在北海公园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当春光沐浴着大地,北京市朝阳区武圣庙小学大队  相似文献   

18.
一位母亲,在儿子牙牙学语时,就每天给他唱歌、念古诗,儿子总是一副很认真、很安静的样子。儿子1岁多会走路说话了。妈妈带着他去郊外,那正是个三月天,桃花如粉云般弥漫天地,母亲问儿子那桃花像什么,儿子用胖胖的小手指着桃花,告诉妈妈:桃花就像小姐姐,桃花里面住的都是小姐姐。孩子的想象力给了母亲灵感,母亲写了一组“桃花开了”的诗,发表在《诗刊》上。儿童对美的敏锐感觉和极其生动的想象,有时真让大人吃惊。这位母亲也是个称职的妈妈,她把孩子带到那灿烂缤纷的春天中,去体会真实的美,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的这一切,会成为…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从江苏兴化老家来到繁华的苏州,在城东的桃花巷东头开了一间画室。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个画室,主人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而且非常自负,自称他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  相似文献   

20.
沈括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到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时很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会‘桃花始盛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