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2.
杨扬 《东南传播》2023,(12):84-86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都着力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宣传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强有力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电影作为媒介的文化传播,能够使观众与电影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自以功夫片为主打的中国式大片发展以来,中国式大片不断走向海外。近年来,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中国式大片取得了新的成就,对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宣传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海外市场“萎靡”,本文以《流浪地球2》《长津湖》《1921》《万里归途》为例,使用全球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数据作为支撑,分析中国式大片在海外的票房现状。中国式大片以弘扬主旋律为主导,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探究中国式大片内在传递的民族精神在海外的接受度、认可度和西方国家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探索中国式大片走向世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依据巴尔扎克的表述,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认为:诗歌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居所。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其实并无什么不妥。从开源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再到近世各地、各民族独具风情的山歌和民歌,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完整的精神体系。作为人类精神活动最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穿破现实的羁绊,苦苦追寻精神和心灵的解脱。  相似文献   

4.
胡帅 《编辑之友》2011,(Z2):79-80
当前在中西文化矛盾的冲突中,龙形象被有些人视为怪兽,与霸权同语,甚至对中国崛起抱有敌意,极力散布中国威胁论,致使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代表中国形象的设计,龙形象被排斥在外。究其原因:一是外部压力即国际敌对势力的压力;二是中西文化对龙认知感上的误读;三是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缺乏民族自信。为避免今后在国际重大交流中避免再度造成类似遗憾,笔者撰文引以思考。  相似文献   

5.
吴学明在《努力构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电视剧文化》一文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种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在电视剧中得到弘扬和艺术展示。弘扬和展示的内容和目的应该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形成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集体性与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两大特点,特别是产生之初,一没具体作者,二没文字记录,很容易散失,那么,为什么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并保留至今?口耳相传?收集整理?源何有如此魅力?  相似文献   

7.
《感动中国》以多年成功举办的事实,在中国电视传播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典案例。从文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出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之间关系的熔炉模型,由此可以发现在时间维度上,传播对于塑造国民性格、铸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累积性效果。在对《感动中国》的颁奖辞和其他相关传播文本的内容分析和测量统计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该节目的"推选标准"及其制作、呈现和传播方式具有一种限定、凸显、引领和架构作用,透过该案例研究的视角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伴随大国崛起步伐而来的一种年轮式的精神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彬 《中国出版》2012,(17):54-55
2011年10月16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是一篇气象万千、气势峥嵘的佳作,也是一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诗意咏叹,读罢心中不由腾起盛唐诗人张说《邺都引》的恢弘意境: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民族的许多英雄突然成了某些人质疑、恶搞的对象,从古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到现代的革命先烈刘胡兰、董存瑞几乎无人幸免。面对这咄咄怪事,有的媒体见怪不怪,有的媒体保持了沉默,鲜见有哪家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更离不开阅读。今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回答网友能否设立全国读书节的问题时.温总理表示赞成,他指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纪微 《全国新书目》2008,(17):10-11
《图解中国国俗》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和信仰禁忌4个方面展开,全方位介绍传统国俗的来历传说、相关的礼仪活动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寓意。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奇迹般发展的国度,其历史谈不上悠久,也很难说深远,但日本非常善于"嫁接"文明。《日本之道》共分五章,分别是神道、儒道、士道、禅道和它道,力求用一个"道"字,来反映日本的发展。本文摘自该书的序言。首先,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默哀。不仅仅我们,还要耳提面命地告知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永远记住"七七卢沟桥事变",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向前溯之,还不能忘记甲午海战;再溯之,还要记住倭寇扰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008年1月1日,清明节与端午、中秋同被国务院定为法定假日,自此传统节日新闻报道在媒体中开始凸显其位置,  相似文献   

14.
评论之于媒体,是旗帜和灵魂,发挥着引领舆论方向的作用,体现着媒体的价值取向,也是体现媒体特色、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面。评论之于公民,影响潜移默化,形塑着国民性格、民族精神。评论之于社会,作用亦不可谓不大。战争年代,人们用"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来形容评论的重要性。"五四"时期,评论开启民智,介绍新思想,推动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评论充当先锋,解放思想,引领时代新风尚,为改革发展鼓与呼。  相似文献   

15.
对于闯关东这场世界移民史上规模最大、最悲壮的移民运动,中国太缺少关注的目光。从清朝初年至解放前,迫于生活和政治的压力,一批又一批关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背井离乡,到荒凉的关外谋生,这一持续三百多年的移民运动规模浩大,先后有四千万子民或游历或扎根于东北大地。它影响深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壮阔的一页。可能有社会和历史学著作零星地反映了这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但始终没有一部生动再现这种庄重、宏阔、超迈精神的长篇力作。《闯关东》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以其黄钟大吕般的高姿态提出了"闯"的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留下了一部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也昭示着一种文化被重新发掘与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曾是李国柱同志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她已调离西藏40余年,退休也已20余年,但她仍满怀深情地关注着西藏,仍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以"老西藏"精神,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退休20余年来,她还像在职时一样按时作息,有时还废寝忘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西藏的历史,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她多年笔耕不  相似文献   

17.
正对当代青少年读者来说,李朝全的《春风化细雨》是一本好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它的精髓与基础。它的精髓是"两核心两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付晓光 《东南传播》2014,(5):F0002-F0002,I0001
<正>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中国梦,承载着"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复兴"这一宏大远景,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  相似文献   

19.
快乐并思考着——读王波的《快乐的软图书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是王波放谈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人、图书馆界专业会议和图书馆学新书的随笔集,收入了他在《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上写的专栏随笔及新浪博客书间道上写的杂记。该书以俚俗化、草根化、娱乐化的叙述方式,对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进行搓磨拿捏,对图林人物、事件进行无厘头式解说,使作者可能会因此而成为图书馆学接受史上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解读者和传播者之一。初入图书馆学专业的莘莘学子读之,不仅不会辜负作者为其送  相似文献   

20.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