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亚芳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10-12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如何讲授资本剥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剥削内容和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过程和当前中国存在资本剥削的历史正当性,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们对剥削的否定已经由经济制度的安排转向道义的谴责,对剥削的批判也由批判资本剥削劳动转向批判资本对自然的掠夺。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怎样正确认识“剥削”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再一次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许多人为此产生了困惑。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求教大家。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面临的新情况一般认为,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资本—劳动”二元对立关系之生成前提、本质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与批判,为科学透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新样态提供了分析框架。表面上,数字经济的新特质使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缓和”迹象,如部分数字生产资料“复归”劳动者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松动”、数字技术赋能下劳动过程监管的弹性化与“无资本家在场”、数字劳动者个性自由有所彰显等。实际上,这些新变化并未根本撼动资本宰制劳动的权力格局,因为核心数字生产资料依然与劳动者相分离且被资本家独占,所谓“无资本家在场”的背后是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的全景式“后台”监控,而在“被设定”的劳动自由幻象掩盖下则是数字资本剥削的隐秘加重。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8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这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无偿占有的本质,是资本家用工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工资)换取了一个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塑形和构序劳动对象的活劳动,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属于资本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商品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既补偿了工资,也保存了原料和工具中已有的价值(异化的劳动),并且还额外创造出一个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时全部已有价值总和的余额(Δ),这就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浅谈马克思哲学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历来是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从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而正确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关系也是人的本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当然也不能等同。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产生和形成人及其特性的内在根据和原因.作为类的人,其本质是劳动.由于劳动是一个价值性概念,因而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观是一个价值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理想人的规定.作为个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认识.马克思这两种人本质观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希望人们能不断地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人.马克思的人本质观对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扬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2):77-79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剩余价值和剥削等范畴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 ,指出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 ,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10.
曾令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5):30-34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建立的一般资本理论是资本学说的一次革命 。马克思接受了古典学派既从一般生产过程、又从社会生产过程来建立一般资本的思路,并进一步澄清了古典学派在资本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上的混乱认识,深刻 分析了资本本质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本构成体系,使一般资本理论了完善、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产生和形成人及其特性的内在根据和原因。作为类的人,其本质是劳动。由于劳动是一个价值性概念,因而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观是一个价值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理想人的规定。作为个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它表达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认识。马克思这两种人本质观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希望人们能不断地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人。马克思的人本质观对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有关知识资本概念界定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丽琼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47-53
本文在分析知识与资本的涵义、知识向资本转化的条件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资本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于知识资本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即知识资本是指知识(广义知识)在-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最具有价值增量的预付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由、平等、民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基本价值理念,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便是由这些理念所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组织机构.由于自由民主对资本逻辑的深层依附关系,自由民主制度在当代世界陷入了普遍的困境.自由民主悖论的实质在于:资本逻辑催生出形式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民主,但同时又促使它们不断地走向自身的反面,走向实质意义上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不民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从而无法超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限制.自由民主本身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资本逻辑催生出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基本理念与制度体系,同时又将它们推入深刻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早期对人本质的研究中,存在这样一条基本逻辑思路,即首先在《导言》中提出基本认识,而后在《手搞》、《穆勒摘要》和》《提纲》中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面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这 些分配共同形成了对《导言》中命题的解答,构成了认识的一个完整逻辑圆圈。这也是我们把握马克思这一思想愿意的基本认识线索。 相似文献
17.
18.
张有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4):5-9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9.
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第一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林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1):9-11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不依赖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独立存在的以创新为核心的智力总和,知识资本是指通过创新性智力投资而获得价值增值的价值。知识资本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本,而且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资本,谁真正拥有了知识资本,谁就真正拥有了知识经济,真正拥有了财富和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