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从属于不同戏剧思潮的剧作家来说,他们都会面临两个不同的世界: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以怎样的经验屏幕去认识生活对象以及表现怎样的生活对象’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就构成戏剧艺术的对象观念.前者自然主要涉及戏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戏剧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内在修养问题.后者则主要是指在创作主体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2.
一种戏剧思潮一旦成型,几乎在具有独立的思潮和观念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戏剧艺术对社会和观众施加影响的性质、方式和力度,相应设想剧作可能唤起的反响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有关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功能观念,就应该从戏剧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层面上产生出那一个时代戏剧文学的功能属性,戏剧功能观念的逻辑结构与内涵,是戏剧作为自足的艺术主体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任何戏剧思潮或戏剧观念的成型,都必然地包括对象观念、创作观念、形态观念和功能观念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环节,本文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思考和探索了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历史准备。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代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本文通过对战时戏剧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戏剧对现实生活的切入为纬,对战时大后方戏剧的繁盛局面作一全面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大后方戏剧观众审美心理需要论略李江审美心理需要是特定时代艺术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人类独特的审美方式之一的戏剧艺术的生产,与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的心理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①从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6.
阮章竞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不仅有《漳河水》、《金色的海螺》、《新塞外行》等优秀诗作,而且还有《赤叶河》、《在时代的列车上》等优秀剧作。现在,有许多研究者在论及阮章竞的创作时,注重诗作较多,而对他的剧作则注意不够,甚至有所忽略。这种现象对于研究一个作家来说,至少是不够全面的。其实,阮章竞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戏剧开始  相似文献   

7.
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勾勒,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是以宣传、鼓动职能为起点来建构其功能系统的,但并不意味着大后方戏剧只是宣传鼓动的戏剧。在历史过程中,它确立过多方面的功能取向。这是大后方戏剧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戏剧交流状况、知识类型、知识的戏剧化方式等方面看,大后方戏剧的功能观念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封闭,也没有一种强化了的戏剧功能取代其他功能,因此对未来的戏剧而言,大后方戏剧留下了值得注意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11.
新月派虽以新诗闻名,但其戏剧创作成果也不乏精品之作,其独特的知识背景和艺术追求使得它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戏剧创作在意蕴、结构、语言三方面表现出了相同或类似的审美情趣,即温情与孤独并存的戏剧情绪,线段式的戏剧结构和生命跳跃的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抗日时期大后方戏剧的历史进程从戏剧主题的角度去理解 ,可以刷新对大后方戏剧特点和意义的现有认识。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戏剧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主题类型 :社会主题、人生主题和文化主题。这些主题类型可以表明 ,大后方戏剧具有特殊的对象视野 ,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值得珍视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杨晦出身于农民家庭,其剧作多关注下层人民的贫苦命运。他早期创作的散文化短剧"深沉黯淡",长于点染情感氛围,带有散文诗的气息。其剧中人物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并不突出,作者更善于展现小人物的意志与悲惨命运之间的隐忍与抗争。杨晦创作后期的历史剧一改"隐忍"的创作题旨,以"搏击"的姿态来对抗社会黑暗势力,显示了杨晦剧作心路轨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斗志昂扬的歌谣,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歌谣主要分为普通歌曲、民谣山歌、短歌小唱、民俗唱词和童谣儿歌等五大类,题材多样,主题鲜明,汲取了中国传统民间通俗音乐的表现技巧,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技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抗日歌谣展示了波澜壮阔、气度恢宏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析大后方的报告文学。认为报告文学是大后方文学的主潮之一,它的繁盛的标志为作品数量多,刊发报告文学的刊物多,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者多。本文还从历史和文学的视角对大后方报告文学作了双向的观照,认为大后方报告文学是实录历史的情感与哲理的文献;作品的风味是壮而郁,粗而细、巧而拙。  相似文献   

17.
思想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戏剧创作思想贫乏问题实际上是缺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我们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民间资源与剧种资源,只有扎根于这种营养,我们的戏剧才会找到新的出路与希望.  相似文献   

18.
小说戏剧,同源异流。明清小说创作在其题材来源,表现手段上,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因素,明清小说创作在吸收戏剧因素时坚持趋俗性的原则。正是由于吸收了戏剧因素的营养,明清小说的创作才得以取得辉煌的成就,透视戏剧与小说的同质因素,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明清小说创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戏剧作品数量不多,现仅存四部,即: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窑工》,以及电影短片文学脚本《战斗的人们》。此外,还有一个秧歌剧《万队长》,是1943年丁玲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根据一个学员讲的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但只由中央党校文工团在南泥湾演出了两场,后因脚本遗失,未能保存下来。这些剧本,除《战斗的人们》写于1950年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思潮对"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更取决于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以及它的被接受和吸纳的程度."五四"时期没有产生意义上充分的浪漫主义剧作.浪漫主义之于"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创作方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