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定了人民法院受理行政纠纷以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范围,它是行政诉讼制度上一个重要内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列举加概括规定扩大了行政诉讼收案范围。但与法治发达国家的行政诉讼法相比,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制度的完善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案范围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关键之一。长久以来,受案范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司法部门。学者针对行政诉讼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种种具体而细致的解决意见和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势在必行。本文拟从行政诉讼的目的、诉权保障、控权与法治的视角对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给予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大小决定了我国法治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我国对公民权利保护的程度。目前《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相对狭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一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问题是我国行政诉讼理论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几经调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态势。但现行行政诉讼在受案范围的立法体制、可诉讼行政行为的范围等方面依然存有缺陷,致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受到了诸多不适当的限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受案范围理论的局限性,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作合理修改,并适度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内部人事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5.
切实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必须适当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容易引起群体性纠纷的抽象行政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行政指导行为等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疏通法律救济渠道,使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理论与审判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现状的分析,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还存在许多缺陷,这其中有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当前,随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以健全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实现行政法治,进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变化是中国行政法治程度的晴雨表。本文对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详细分析,剖析了其涵义和价值,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比较,对我国确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加入WTO和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背景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华  寇芳  张琳 《华章》2013,(12)
自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了明显扩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进步,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职权日益加强,各类行政争议也不断涌现.然而,我国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仅局限于行政法律行为,其既限制了相对人的诉权,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发展.为此,修改和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切实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司法审查实践表明,我国《行政诉讼法》亟待修改。在修法过程中必须顺应行政法治发展的世界潮流,注重研究解决如下制度创新与改进的课题: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应坚持司法最终性,应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参加人范围和行政诉讼救济范围,行政诉讼立法应兼顾公平与效率,以更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研究,历来是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也正是行政诉讼法区别于其他诉讼法的重要方面。随着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关受案范围问题的研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升温的趋势。如何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要与同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精神。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行政章程和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方式,使其实际上拥有了对除行政法规以外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要以附带性审查为主要模式;赋予人民法院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后,对具体行政行为要作相应处理;确立有效的诉讼管辖。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中赋予法院的司法变更权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的有限司法变更权的缺陷逐渐凸显。在通过对司法变更权的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拓宽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务员人事处理的救济呈现出途径单一化、程序控制与实效性缺失、司法审查无法介入的困顿状态。究其原因乃是“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官制传统的复合作用。相比较而言,外域法对于人事处理行为的规制更具有合理性。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均将此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遵循法治与正当程序原则,“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渐行渐远。《世界人权宣言》更是对公务员的行政诉权作出了范式性的指引。我国应当将保障公务员的行政诉权,框定司法审查的范围,同时运用穷尽行政救济的原则,并对审查的强度作出理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观、行政自由裁量权及行政职能转变为行政诉讼和解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应结合现实法治环境,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就行政诉讼和解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等方面予以立法和实践完善,构建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教师因职业权利被侵犯往往采取行政法律救济途径解决,现有途径通常是行政申诉、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存在着纠纷性质界定不清、申诉规定操作性欠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过窄等问题。对此,应当构建、完善由行政申诉、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及行政复议组成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为主导,同时以诉讼审判作为最终保证的行政法律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6.
行政指导行为在其兴起的初期被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但是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依法行政要求其不能再游离于法治范围,将行政指导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面临执行力弱、制度条件缺乏、心理消极暗示、诉权行使受限等窘境。自然法视角下的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法律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从原告资格范围、被诉对象范围、举证责任分配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行政公益诉讼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行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国家行政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在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这既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也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在立足我国法律传统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域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快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抽象行政行为的数量急剧增多。但是,由于其他非诉监督机制已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以致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实施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推动浓法治国的进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之进行司法审查已大势所趋。在此前提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便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传统行政诉讼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这种模式无法解决抽象行政行为致公益受损进行保护的问题。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现实需要出发,重点探讨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