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元代诗论研究过去多以传世的元代各种诗话、诗谱为研究对象,且不说这些书有一部分是伪书,其理论价值也不高。我们以新出版的《全元文》为研究对象,认为元代诗论厚古而不薄今,师古而不泥古,注重性情,同时又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推崇清新自然的诗风,追求恢弘深远的意境,真率自然而又典雅含蓄的语言。元代诗人转益多师,诗歌理论实是外宗唐,内崇宋,在学习唐宋的基础上求新变。  相似文献   

2.
3.
诗歌赏析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考生在做题时感觉较为棘手的一个题型,其中的一些哲理性的诗词鉴赏更是成为众多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因此对于诗歌物趣情趣理趣的探究就成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以禅论诗之创作。在此方面,古代诗论往往把参禅与论诗歌的构思、灵感的产生、创作的心理准备以及领悟前人的创作经验联系起来,而集中点则在于“悟”;(二)以禅论诗之欣赏,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超验之悟;(三)以禅衡诗之高下和以禅评诗之意境,古代诗论家以此表达他们的诗歌理想观。围绕着以禅论诗,古代诗论家还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学对诗学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时,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就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但是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却是无法改变的,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夺目的光彩,那震人心魄的力量渐行渐远,最终深藏在那段岁月里.而学生童心正盛,阅历尚浅,面对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犹如面对“冰冷而奇怪”的远古的遗存,因此出现了误解、隔阂、强自说愁.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故事,多数被学生陈列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走不进学生的生命.因而教材影响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6.
【原文】好一朵木槿花宗璞又是一年秋天,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阅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  相似文献   

7.
一个雪天的夜晚,诗人“闯进”深山老林猎狐。诗人真去猎狐了吗?“忽然起了夜猎银狐的憧憬”“就像我未曾打过猎,却作这首夜猎银狐诗”,诗歌的开篇和结句明确告诉我  相似文献   

8.
<正>当文本被选入教材时,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就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但是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却是无法改变的,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夺目的光彩,那震人心魄的力量渐行渐远,最终深藏在那段岁月里。而学生童心正盛,阅历尚浅,面对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犹如面对冰冷而奇怪的远古的遗存,因此出现了误解、隔阂、强自说愁。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故事,多数被学生陈列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走不进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9.
昔人都把张问陶看作袁枚的信徒,是性灵派的后期传人。其实张问陶与袁枚的诗学观点同中有异,且异大于同:同在都主张独创,抒写性灵;不同在张问陶论诗取径较宽,既主张独创,抒写性灵,又主张为诗要有豪气骨气壮气大气,要关心时务,提倡讽谕,既要空灵,又要沉郁。他的诗论既上承性灵派之长,又纠性灵派之偏,有启龚自珍、魏源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顾名思义,理趣是既说理而又有趣。一般说来,说理与诗歌,尤其与“有趣”,就像油与水,是互不融合的。诗中要讲道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古代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就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些理趣诗,不像玄学家和道  相似文献   

11.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在于它完全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相似文献   

13.
“天真”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与人类心灵相通的灵性,其实质是艺术真实与审美情感的真实性。“空灵”是诗歌自身审美特性及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是“虚”、“实”的有机统一体。它使艺术形象更具有诱导性与再造性,让读者在鉴赏作品时借以拓展知觉、联想的空间,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环境,使审美效应由此衍生扩展,收到“言近旨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天真”说是就诗人思想情感方面立论,“空灵”说是从诗的内在审美特征方面立论,二者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天真”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与人类心灵相通的灵性,其实质是艺术真实与审美情感的真实性。“空灵”是诗歌自身审美特性及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是“虚”、“实”的有机统一体。它使艺术形象更具有诱导性与再造性,让读在鉴赏作品时借以拓展知觉、联想的空间,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环境,使审美效应由此衍生扩展,收到“言近旨远”,“不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天真”说是就诗人思想情感方面立论,“空灵”说是从诗的内在审美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16.
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一般说来,说理与诗歌,尤其与"有趣",就像油与水,是互不融合的。诗中要讲道理,就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可是在琳琅满目的古代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就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理趣"诗,不像玄学家和道学家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  相似文献   

17.
游记出世于魏晋,成长于六朝,成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大盛于明清。本文着重论述游记的基本品质和信度标尺;魏晋游记的走笔动态,六朝游记成长的外因与内因,魏晋六潮游记的特性;唐代游记成熟的标志,柳宗元永州系列游记;宋代苏轼黄州游记,名家同题材游记,范、陆游记专著;明代游记佳品,徐宏祖游记专著;清代江苏、浙江、安徽籍作家的游记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古代诗论发展历程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建国至今,彝族发掘出版的创世纪史诗、长篇抒情诗、叙事诗似乎是最多的,发表最早,作品分布的地区也很广。”(贾芝《序彝族诗文论》)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创作)的对应物。一个民族文学的特性总是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学理论的特性。彝族古代文学以诗歌著称,作为彝族诗歌创作和审美经验的理性概括与总结的诗论,也就相应地构成了彝族古代文论的主体。而且,彝族诗论以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在中国诗论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现在发掘的资料来看,年代最早的彝族诗…  相似文献   

19.
自宋代严羽对“以议论为诗”提出质疑、批评以来,应和者不乏其人。诗歌中的情与理是否截然对立?在诗歌鉴赏如何看待情与理,创作中又该如何使“议”与“理”运用得当,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情与理应该处于矛盾的和谐统一之中。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容来讲,首先要情真理直,二者的结合有合情合理、牵理就情等不同方式,但最终的目的是建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