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和文化散文中阐释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众多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猎人、老人、外来人等形象,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奇特的小说叙事中展示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共融的关系,或正面或反面地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较为原始的生态意识光辉,而这些意识正是作家的生态思想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乌热尔图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入村。  相似文献   

3.
有关驯鹿鄂温克人的研究动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驯鹿鄂温克人是鄂温克族中的独特群体,他们世代追随野生驯鹿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从未离开过森林,受外来语言文化影响不太大,因而较完整地保存着极其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其传统文化深厚而富有特色,所以对驯鹿鄂温克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对驯鹿鄂温克人的研究,本文就有关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鄂温克的作家中乌热尔图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鄂温克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从性别书写的角度细读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塑造了森林征服者的男性形象,并用动物来隐喻男性的雄健和勇武.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淡化的、单薄的。乌热尔图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以受难者的形象和作为儿童梦幻的形象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关于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近现代史诗,作家以动人的笔触揭示了鄂温克民族在大的时空背景下不断衰微的历史过程,悲剧的美学精神贯穿整部小说,主要表现为凄凉的个人命运、困顿的民族处境、沉重的叙事节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溃败——“额尔古纳河”的哭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怀着敬畏的心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信仰,并对他们不得不退出山林表示了惋惜。作者以对此山林民族的讲述为现代都市人寻找到了“在家”的感觉,使他们在想象中抵达“诗意的栖居地”。但是,现代化不可逆转,作家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评判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密林深处,以狩猎、使用和饲养驯鹿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体,也是我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本文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特点,为使鹿鄂温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哈穆尼堪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婚姻习俗。哈穆尼堪鄂温克人比较重视传统婚姻习俗,并传承保留至今。本文主要对哈穆尼堪鄂温克人的传统婚姻习俗和文化变迁进行了探析性研究,并对其传统婚姻习俗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读写月报》2023,(7):4-7
<正>【阅读导引】提到驯鹿,我们就会想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中的鄂温克人靠驯鹿为生,主要是用鹿骑乘和驮物,人和驯鹿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酋长玛丽亚·索说:“传统的鄂温克人只养鹿,不杀鹿,更不吃鹿,因为驯鹿对我们来说就是朋友。”而伊哈米特人以捕猎驯鹿为生,以鹿肉为食,以鹿皮为衣。驯鹿的肉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交易的物品。他们甚至可以生吃鹿肉,食用生的鹿骨髓,饮生的驯鹿血。形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存资源的多寡。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族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长廊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与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浑然一体。伴随着鄂温克人生活的改善,汉族、蒙古族与鄂温克族的聚居,鄂温克人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服饰文化方面都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工业化服饰制作行业的兴起,鄂温克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断重复着交融与变革的矛盾和统一。特别是在瑟宾节的会场中,鄂温克族服饰特色的空间严重缺失。鄂温克族服饰民族意识的回归和鄂温克传统服饰文化的反观与重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鄂温克族人口今昔今年8月初,全区各族人民,将在富饶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热烈庆祝鄂温克民族的盛大节日——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三十周年。鄂温克族为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四十年前,全国鄂温克族人口仅有6000人,现已发展到2.2万余人,几乎增长了3倍。鄂温克族绝大多数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据1987年统计,有2万余人。呼伦贝尔盟广大草原、山林及河谷地区,是鄂温克人长期生活的地方,这里有近2万人。位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东部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是鄂温克人最大的聚居区,有8309人,占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人口的41.5%。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5,(3):54
<正>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时间与季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划分。鄂温克人主要靠太阳和星星来计时。白天按"天刚亮""太阳出来""太阳到西南""太阳要落了"等来计时。冬天夜里主要观测星星而将夜分成"三星出来""三星偏西""三星要落"三段时间。狩猎地区的鄂温克人,把太阳正南时叫"找狍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家。《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以及鄂温克族的特有神秘文化。对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鄂温克族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二是小说所表达出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逝的痛惜。  相似文献   

14.
银白色的雅鲁河,泛起了鱼鳞般的银波。如镜子一样明净的辉河,闪着金黄色的光芒。提起这条河啊!是我们鄂温克人的家乡。——鄂温克族民歌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东北边疆,人口较少,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共有26315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鄂伦春族自治旗、阿荣旗、布特哈旗,其余散居在黑龙江省的讷河、甘南县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属大兴安岭支脉丘陵山区和草原。总面积为19000多平方公里,可供放牧…  相似文献   

15.
鄂温克民族是我国最小的民族之一,人口不到二万。乌热尔图作为鄂温克族第一位掌握书面文化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反映的是鄂温克族的一支使用驯鹿的狩猎部落,人口还不到150人?他们生活在北纬52度,东经122度狭长的丛林地带。上千年来,游猎的生活实践,创造了独特的狩猎文化,历经沧桑,较好地存留下来,解放前他们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中。新中国诞生,这支狩猎部落从原始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历史性飞跃,是从人类社会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飞跃。这种飞跃,使鄂温克族猎民永远地结束了被压迫、歧视和奴役的…  相似文献   

16.
驯鹿鄂温克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狩猎和驯鹿为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的一切都与狩猎和驯鹿息息相关,于是形成了森林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驯鹿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本文通过了解驯鹿鄂温克人传统婚姻习俗的传承以及婚姻习俗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教育》2007,(7):F0002-F0002,I0001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由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等55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现有人口2392.3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3.8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7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95.3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98%。少数民族人口共有519.1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70%。全区辖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全区共有19个民族乡。  相似文献   

18.
莫日格勒鄂温克人是中国境内鄂温克族三大部落之一,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流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莫日格勒鄂温克人在善于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成分充实自己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在现代化条件下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所谓动词的人称,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叫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叫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叫第三人称。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的动词都有人称。在有些语言的句子里,人称往往借助代词才能表现出来,但鄂温克语的单纯动词(普通动词),无需借助代词也能清楚地表示人称。这是因为鄂温克语的绝大多数动词都带有表示人称的附加成分,不少动词还带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其所指人称一目了然。如果动词在句子里对人称的单数或复数表达得不够清楚的话,加上人称代词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20.
林木 《中学生博览》2023,(13):40-41
<正>妮浩是部落里的萨满,不管是本族人还是外族人,只要遇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候,她都会运用神秘的力量去化解他的苦难,但是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PART 1.内容简介额尔古纳河位于中俄边界,在这里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此的鄂温克人,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靠捕猎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