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纪念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于2006年上海集邮节开幕当天下午在上海集邮大楼举行,会议由副会长唐无忌主持(下图)。他是市邮协创建时期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希望这次座谈会既能回顾25年来的各个时期,又能反映整个上海集邮界的方方面面,发言的人选和顺序都由他事先用电话相约。  相似文献   

2.
《中国集邮》2000,(7):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栏目很受邮人欢迎,但是总是在一个地方办有缺陷,似乎也应当有各地的邮友们加盟,才能体现邮友俱乐部的广泛性、参与性。由江西邮协的王洪新建议,并经《中国集邮》特邀,请了几位江西邮人也来品品“茶”。  相似文献   

3.
“还集邮吗?听说这几年集邮不行了,是吗?”经常有朋友这样询问。有着十几年邮龄.对集邮有着深厚感情的笔对此无言以答。尽管他所指的“集邮”并不是收藏意义上的集邮,其中包含了若干经济成分,但我却无法用那些常挂在嘴边上的种种集邮益处来说服对方.因为底气着实不足。去年暑假期间.一邮友想举办一集邮培训班,到十几个中小学游说.最后只招了不足10名学生.不得不罢手。  相似文献   

4.
近来,在省市集邮报刊上,可以发现一些“老集邮、新面孔”的作者,他们的文章或谈专题,或写集邮知识,或抒发结交邮友之情感,言之有物,可读性强,实乃邮界可喜之事。“老集邮、新面孔”,说的是他们大多数已有数十年集邮历史,但写邮文较少,名字一旦出现在报刊上,令人觉得新奇——他也写起文章来了。多年的邮市炒作,加上新邮发行量大,邮票不断打折,使许多赶浪潮的“集邮者”自动退出,留下来的,都是铁杆邮迷;人过中年,邮趣不减。一个人玩还觉不过瘾,还要参加民间邮学会,隔三岔五去赶场,与邮友们侃侃邮经。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6.
轻轻一“E”     
3月5日参加上海集邮节开幕式,遇到《上海集邮》编辑罗琳,问我:“5月号的稿件写好了吗?”哦,杂志发稿要提前一个多月,我还没想过呢!身边是热热闹闹的集邮节景象。天公并不作美,细雨濛濛,以致开幕式不能在广场举行。市邮协副秘书长羌陆明一个劲地招呼:“请大家晚点上电梯,会场里挤不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笔者先后承蒙 集邮家们的垂爱,收到集邮朋友们专 门印制的纪念集邮生涯的邮封和邮片。邮人肖像封、 片,这称谓是否准确?希望名家指津,至于这类邮品起  相似文献   

8.
我看专题     
《集邮博览》是一份综合性邮刊,取材应该多样化。然而读者成千上万,再怎么多样化也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口味。每期适时采用一个"专题"的形式来调剂、充实,可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选择,可为一部分邮人的偏爱提供精神食粮,如"挑战极限",至少能为800位极地集邮爱好者所欢迎。说不定,有的读者读了此专题后,油然而生加入"极地集邮"行列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27日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与中国航天集邮联谊会召开年会。会上,上海航天邮协副主席孙惠民回顾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并提出了明年的工作计划。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刘广实到会讲话,肯定了一年来上海航天邮协的工作。上海市邮协副秘书长羌陆明也到会发言。会上还表彰了2008年11位集邮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0.
近期笔者看到一些关于评论小版张的文章,但是没有看到学生对小版张的评论。在此,想用“我们”中学生的眼光来说说对小版张看法。如有不对之处还请见谅。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在我们学校的120个集邮的同学眼中。2003年较受欢迎的小版张有14种,以“杨柳青年画”最为满意。由此可看出“我们”与长辈评出的并不相同,也许这就是新一代集邮人与老一代集邮人的“代沟”  相似文献   

11.
雪压冬云白絮飞邮市低迷涌春潮齐鲁邮人担道义东风萌发第一枝伴随着2011年"齐鲁集邮研究会"(原"齐鲁邮学会")第四届集邮文化节的落幕,"齐鲁集邮研究会"也不断亮相于多家集邮媒体,引起了集邮爱好者的关注。齐鲁集邮研究会究竟是怎样一个民办集邮组织?又是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诸如此类众多问题,笔者作为该会早期会员,在此借《集邮博览》一角,向大家简介一二,错谬之处,还请知情人斧正!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8年6月8日上午,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如期举行。虽然当日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但仍有20多位集邮者到会。一位清瘦的长者引起了会员们的注意,经他自我介绍,原来他是来自地震灾区绵阳市的张文浩先生。所有到场的邮友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先生来参加京华会的活动,大家围上来嘘寒问暖,询问地震及当地邮  相似文献   

13.
一位香港邮友发来伊妹儿(E-MAIL),向我推荐今年2月22日开通的“中国邮学会”网站。收到伊妹儿后,笔者马不停蹄地按照信中提供的网址(http://home.netvigator.com/~cpa1946/),前往核实,发现其中内容确实很丰富,值得大家一观。香港“中国邮学会”网站的开通,为内地集邮者了解香港的集邮概况提供了方便。 1946年成立的中国邮学会,是一个非牟利的集邮团体,旨在提倡集邮、研究邮识、交流邮品及联络集邮  相似文献   

14.
我们每次搞奥运包括参加奥运,思想总体上是向外看,就像一个农夫要去收割了,这时候大家的眼睛是朝外看,不是朝内看。其实,“奥运”是一次推动全民健身(姑且用这个词)的一个好机会。奥运会也好,全运会也好,都应该是向里看。能不能用它带动我们民众的体育意识?能不能通过它来推动大家更热爱体育活动?这是奥运会的本意。奥运会本身不仅仅是比赛,它是使大家都参与,这个本质上的东西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奥运会四年一次,轮回型的,比如说田径,王军霞还上不上,如果王军霞不上,有什么人能行,如果不行,就议论纷纷,要打胜了还不错,要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集邮》2000,(10):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颇受欢迎,继江西省之后,本刊又特邀黑龙江的何宏、杨述杰为主持人,请几位哈尔滨邮人也来“品茶”。  相似文献   

16.
与集邮相伴     
在江苏姜堰市(原泰县)溱潼镇有一个叫李宓的人,他的生命虽短暂,但他却像一棵长青藤植根于苏北的邮苑。他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他曾开办邮票社,他还曾编辑、发行过邮刊。  相似文献   

17.
杨异 《集邮博览》2013,(7):27-29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个老集邮者。承蒙邮友和邮协领导的抬爱,担任了省、市集邮协会的理事、常务理事,有幸多次参加了福建省和福州市集邮协会组织的一些集邮活动。二十年前的一次集邮活动,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8.
最近邮友李跃刚来电话告诉我,他得到了一枚1948年1月1-3日在长沙市青年馆举办的《首届中西邮票展览会纪念》邮资明信片。在他的印象中,我在10年前编篡《长沙集邮史》《湖南集邮史》时,曾多次请他帮忙寻找长沙1948年元旦时在长沙市青少宫举办的首届中外邮票展实物,  相似文献   

19.
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甘肃省的集邮精英、骨干都会聚集兰州,参加"三会"的例会。几年来,这一天已逐渐成为陇原邮人的节日。例会到的最早的,是一位年届70多岁的老人,他就是兰州市集邮协会顾问、"三会"召集  相似文献   

20.
热烈祝贺     
《上海集邮》2001,(2):2-2
本刊讯 新世纪第一个集邮节——“2001年上海集邮节”将于3月5日在上海集邮大楼隆重开幕。这是进入新世纪市邮协举办的第一个上海集邮节,且适逢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集邮》创刊20周年,据悉,市邮协目前正在紧张筹备,计划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