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它“纵横”于审题、初读、精读各个环节。然而,就在学生走向自主、走向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还耍会问、善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2.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质疑理所当然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它“纵横”于审题、初读、精读各个环节。然而,就在学生走向自主走向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还要会问、善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刻领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我认为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的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学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一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课堂纪律是保持了,但是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我们可想而知。提高高中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多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但阅读质量也很关键,读后要有收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多问、善问。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了新课题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提问,让孩子敢问、乐问、善问成为了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可见,“问”也是有学问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问的学问,使他们既善问又愿问还敢问呢?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善问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研究.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善问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研究。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一、情境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无中生有,问题总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现实的、有趣…  相似文献   

11.
思考、认识、发现、理解、求知、好学是学生重要的精神需要。教师要想使学生得到这种精神,需经过四个步骤:营造气氛,使学生敢问;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让学生具备质疑的语言艺术;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善于提问数学心理学认为,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赞科夫说:“思维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所以,要形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必须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开放型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创设引…  相似文献   

13.
邓号 《南昌教育》2006,(1):34-35
参加工作以后,听了不少语文公开课,也观摩了许多优质课比赛,令人诧异的是:小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还提出了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而初中生的一堂评议课却是鸦雀无声。难道是人长大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吗?最近接手了一届初一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并得出了些浅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发现,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发现能帮助克服思维定势,使人振奋,努力去寻找创新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较多的温暖,有良好的交往,有较多的表达机会。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由地发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会问     
不知从何时起,设问成了课堂教学的必有内容。我们并不否认教学设问的必要性,问题在于:设问是怎样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能够反映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打开人们思维的闸门,给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也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李政道教授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依赖性强,问题意识差,不敢问,不会问。那么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呢?一、积极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气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而勇于提出问题。缺乏民主、气氛沉闷、情绪压抑,不利于学生潜…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妈妈,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这是什么动物?"这是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问父母的问题,渐渐地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们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了. 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情景,绝少能发现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可在课后,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的,但你只要走近一看就会发现,学生们问的不是问题,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问作业里的难题怎么做,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围着老师在背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