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论争的焦点.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哲人,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人性善,有人认为人性恶,还有人认为善恶混合……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孟子是主张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说孟子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现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有着相关的理论研究,孟子就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在价值观上尊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从人性善,修身养性,仁义论等方面来阐述其"仁"的理念。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万梦君 《科教文汇》2009,(33):37-37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且有四端——仁、义、礼、智,卢梭同样认为人天生是善的。人的坏是因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人的教育应该遵循入的天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生活》2011,(12):66-69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中西方都争论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先有告子等对于人性“无善无不善”学说,后有孟子批判告子而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稍后又有苟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由此思想界争辩不休。  相似文献   

6.
吴芳 《金秋科苑》2010,(22):140-141
性善思想作为孟子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向来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以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其观点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今尚未获致统一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孟子与告子围绕“人性”问题的论争及其与杨、墨论争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孟子所以提出性善思想的本旨,在于捍卫为孔子仁义之道所反映和服务的宗法等级制,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气度.孟子对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有细致的阐发,但如今很多人对浩然之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译文上.本文对孟子浩然之气的探究重点在理解与培养上.理解是站在孟子全文的视角来理解,而不是把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章节当作单独的一部分来理解;是顺着孟子思考问题的脉络来理解,而不是按照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来理解;是结合语言环境的理解,而不是想当然地理解.培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培养,而不是停留在译文上肤浅的培养.孟子多么希望他的弟子和将来读到《孟子》一书的人都能拥有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8.
孔子、孟子和荀子阐发人生修养问题的基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孔子倾向于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秉持性恶论。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他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人道德修养前景持乐观态度。孔子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笃信:”涂之人可以为禹”。而且,他们都把以道德为内容的修养视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苟子在人性观上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总体而言,两人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求。  相似文献   

11.
<正>“亚圣”孟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一脉相承。他曾周游列国,倡导仁义,晚年和弟子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流传于世。若要探究孟子的养生之道,不妨细细品读《孟子》一书,或许能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养生”一词在《孟子》中出现了3次,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提及:“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根据文意来看,孟子讲的“养生”引申为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丰衣足食。和个体的生命得到滋养相比,  相似文献   

12.
王玉剑  马延臣 《科教文汇》2007,(5X):162-162
孟子的“天爵、人爵”思想的提出并不突兀,有其内在合理性,并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这一思想提出的内在理路、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明晰孟子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器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辨,是形式与内容之辨。电子政务,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物.但是这些年的发展状况,似乎仍未超越古代哲人所谓的道器之辩。  相似文献   

14.
孟子被疑     
孟子30多岁的一年冬天,他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的得意门生.宴罢,师徒们正聊得起劲,突然一个清点餐具的丫鬟嚷了起来,说是少了一只银匙.孟子的老师说:“不会吧,就餐时分明都很齐全,怎么会少了呢?“……  相似文献   

15.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关于孟子性善论进行了诸多的探究,由此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著作。文章在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孟子性善论中“性”的实质内涵,再结合孟告之辩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将之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发现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年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问世后,新的知识与见解也随之而来.笔者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其中探讨《五行》与孟子思想关系的部分.孟子思想的形成虽然受到了子思《五行》的影响,但其中不动心体验往后的修养模式,却完全舍弃了《五行》中的理论.也就是说,孟子 舍弃了《五行》中"性即气"的思维,将"心"放置在"气"的上位,并以"心"为基础展开了四端说.通过这种立足 于"心"的修养论,孟子彻底解决了"性即气"思维模式中所包含的问题.而这种从"气"至"心"的转换,正是使孟子成为独具一格之思想家的重要之处.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先驱者,而孟子则是孔子儒学的继承、发展者。《孟子》是儒家经典,是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是《四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儒家典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孟子言传身教积累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做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孟子"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优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熏陶法、慎独法、榜样法、"尚志养气"法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理解进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徐东 《科教文汇》2009,(35):253-253,278
千百年来,关于人性的问题人们一直在争论,并且得出很多不同的评断。有人支持说人性是善良的,也有人持相反态度,并且认为人性原本是邪恶的。读完了戈尔丁《蝇王》这部作品,我更同意后者。认识到人性中的黑暗面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自欺欺人的不敢面对自我。  相似文献   

20.
王素芳 《科教文汇》2007,(4S):184-184
余华早期作品着眼与对“人性恶”的揭示,无不充满了压抑与晦暗。他对非人性的描写,得力于他对经验的怀疑和想象力的作用。后期的温情让人感受到了善的一面,给人希望与温暖。然而,无论是“善”、是“恶”,人性永远摆脱不了本能与欲望,“人性”也永远是以自我为标准去衡量万物的,人是以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使着做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