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每个小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小本子”,专门抄录教师当天布置的回家作业要求,它是连接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纽带。据老教师回忆,虽然没有成文规定,但抄写“小本子”的“历史”至今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然而,今年开学之初,由“小本子”惹出的烦恼却悄悄地发生——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学为了抄好“小本子”,刚读一年  相似文献   

2.
肖武 《教师》2010,(18):42-42
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有丰富的知识之“源”,而且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及教学方法,有颇畅的传授知识之“渠”。努力地丰“源”畅“渠”,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4.
“让小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听起来是老调重弹,颇无新意.但现实反映,在许多小学生的习作中确是“无事可叙,无情可抒”,为此,关于小学作文内容问题仍有旧曲新奏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说起中小学写字课上不起来和课余书法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不少人常说“没有师资”或者说“搞不出成绩而半途而废”。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没有“边学边教”和没有“学以致用”。 开展写字教学和课余书法活动,教师很重要。教师自己不会握笔,何以指导学生动笔墨?但是,这支笔,只要经过短期努力,大部分教师都是能提起来的。 即使有的教师连毛笔也未曾沾过指,关系也不大。因为他们在长期钢笔字、粉笔字的书写过程中,对汉字的笔顺、笔势、间架结构的掌握是远远超过学生的(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学生行为上的“不是”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准确分析学生的“不是”之“是”,才能转变学生的“不是”,抑或容忍、接纳学生的“不是”。  相似文献   

7.
“数学思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使学生思之有“源”、思之有“理”、思之有“序”、思之有“创”,这是广大教师应当思考的。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9.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不当的毛病,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教师煞费苦心,反复纠正,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普通话中这三个字都读“de”,故难以辨别;二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使用的规律,从而运用规律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对五年级学生,试着按照规律运用三步法进行指导,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1.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学校,步入课堂。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广大教师也正在身体力行地贯彻和运用新理念,逐步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但也有个别教师不解其“意”,认为: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个子矮,所以需要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站得一样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中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好的教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出自教师之手,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一名“教书匠”逐渐发展成为一名“研究”。但也有许多教师由于课题过程管理不善,往往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而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多次听课中,深深地为一些教师能够对教材挖掘处理之到位,对较少素材呈观之多,颇是感慨:也常常为他们课堂提问之简约,组织练习之有效而欣喜。下面仅列举几位教师的做法,希望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激励小学生热爱作文,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情趣。当我认识这个问题时,就很乐意地带领本班同学作了一些尝试。 A、夜读《教师报》一则关于某校实行“课间餐”的报道,说的是“课间餐”有益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习也大有裨益。搁报凝思,颇有点几感慨。因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又兼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自然由“课间餐”想到了“文学早餐”。按照以往的经验,早读内容大多是以课文为主。但我想到,许多同学到校较早,若能借助自然光源,不妨来一个“晨光早读”的方式,鼓励同学们添购《儿童诗初读》,或者利用《古诗台历》、《小学生优秀作文》等书刊,并从形式与内容选择(根据各自喜爱)上,也可随之增加一点特色。于是,我提倡同学们搞一点“文学早餐”。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小学生害怕作文、厌写作文的现象由来已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5%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多次带领学生从正面强攻“习作”这个“堡垒”,没有成功的迹象,使学生挫伤了斗志,失去了学好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没有学习习作以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对习作有“喜欢”或“不喜欢”之说,只是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真正的接触和学习,再加之我们教师的“严禁抄袭”、“独立完成”等条条框框的束缚以及教法的陈旧乏味,使学生们逐渐对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至于到后来开始软拒和排斥学习习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教师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讲析,突然一位男生顺着教师讲析的思路插了几句话。他分析了教师没有谈到的一个问题,我心里不禁为他叫好。然而,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瞬即板起了脸,什么“破坏课堂纪律”呀,什么“不懂文明礼貌”呀,什么“不尊重教师”呀,帽子一古脑儿向这位学生头上抛去,使这个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下课,也没再吭一声。自然,我跟这位教师颇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为这位插话的学生而鸣不平。“不尊重教师”“破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18.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20.
近几个月来,《中国教育报》组织了“小学生在两年内掌握2500个字有无必要”的讨论,陆续刊登了一些针锋相对的章。我一路读来,颇有感受。一方面对“小学生两年掌握2500个字”的实践和探索深表敬意,因为这是一种“建设”;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因为“两年内掌握2500个字”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违背了语学习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