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的话剧是在外国戏剧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两个发展阶段,本文仅就中国早期话剧,即“五四”前的中国话剧的概貌作一粗略的追述与评说。 三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清朝政府摇摇欲坠。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不但学习先行国家的科学技术,也学习他们进步的文化艺术,来启迪民智,进行社会教育,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我国的早期话剧就是在学习了外国先进的戏剧艺术之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是蜚声世界的杰出的剧作家。文章从两个方面即:田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田汉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缔造者,全面、详尽、深入地论述了田汉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话剧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发展历程虽几经沉浮,但却历久弥香。如今,话剧艺术在我国仍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其对于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观中国话剧的发展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话剧发展的哪个阶段,其与我国的诗词文化的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甚至可以说,如今的中国话剧,具有相当大的诗性倾向。传统戏曲中的诗性文化以及传统语言表达中的诗性特色,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使其同西方的写实派话剧文化遥相呼应。本文将从中国话剧的诗性化倾向着手,分析我国话剧文化的诗性化特色,以此提高人们对于中国话剧的认识,促进我国话剧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话剧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明戏。本从化接受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大众的关系,揭示了艺术移植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化审美积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话剧在中国     
《大学时代》2002,(2):49
1906年,中国话剧诞生在日本东京.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两位留日中国学生带头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这两个学生就是曾孝谷与李叔同.  相似文献   

7.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8.
运用比较美学的方法,阐析中国话剧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其形式与中国传统的戏曲等舞台艺术有极大的差别,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又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有互相借鉴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是以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将艺术内容诉诸观众的.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各自有各自对舞台二维平面作艺术处理的方式,也就建构了再现性摹仿与形象性表意两类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中国话剧艺术舶于西方,却发展于东方,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在艺术形式上未能作出重大突破,直至新历史时期,才在对舞台画框内的艺术时空,作出扩大艺术容量的艺术表现的同时,渐次使之衍化为形象表意的.在淡化情节叙事的同时,不注重生活转化的艺术表现.因而,有的主创人员为作哲理性、技巧性的自我实现,将观众置之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必然要遭遇观众的冷漠.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中国话剧的创作主体接纳、借鉴精神分析学理论来改造戏剧性,不仅关注该理论本身所包含的合理性与偏颇,而且还立足于戏剧本体的规范,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将之吸纳融化,促进了话剧艺术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论抗战时期话剧图书出版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翔实的一手资料,分析了抗战时期话剧图书出版潮的主要构成、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对此潮流的形成原因及代表性作品也进行了评析,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话剧在抗战时期真实的历史面貌,并加深对于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历史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44-148
21世纪初从艺术生态角度剖析话剧逐步进入主流艺术批评的视域。话剧的艺术生态论是从艺术生态学的角度对话剧的内外特征进行研究,在界定话剧艺术生态学的概念基础上,由内而外的逻辑关系进行剖析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形成、类别、表演特征、影响风格等,是崭新的艺术批评角度对话剧进行深层的剖解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话剧大风暴     
《八小时以外》2008,(11):54-54
2008年10月,为期十天的世界戏剧节在中国南京举行,这是该戏剧节诞生50年来首次走进中国。"世界戏剧的传统与新姿"是这次世界戏剧节的主题。这次的申办成功,很明显是和近几年中国戏剧市场的复苏和繁荣分不开。光从话剧市场来看,近几年各种形式和风格的话剧,纷纷展现在舞台上。人们开始真正了解和喜欢话剧艺术……  相似文献   

14.
《大学时代》2002,(2):50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话剧界,被一股先锋力量撞了一下腰."先锋话剧"实验话剧"孟京辉"等待戈多"……这些词语迅速地浮出水面.人们以这些非主流话剧为突破口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话剧.实验性,先锋色彩,荒诞的剧情,前卫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先锋戏剧的标志,然而谁也不能给先锋戏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用孟京辉的话说:"完全没有必要给实验戏剧定义,实验就是姿态,如果有许多人在做实验性的戏剧,就会营造出一个创作的氛围和环境."面对一种非主流文化,谁也不知道"先锋"会在中国走多远.我们能看到的是先锋还将战斗,实验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话剧式电影”成蓬勃发展之态。话剧电影是一种极具戏剧特征的艺术表现形态。随着电影制作技术和手法的不断提高,话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也开始成为电影融合的对象。作为话剧与电影的结合体,话剧电影具有更强的戏剧性与动作流动性,同时也掩盖了话剧在聚光灯下的偶然“事故”。本文以“小屏时代”下话剧电影选题作为切入点,从话剧电影的场景布置、动作语言、叙事风格和舞台时间等方面阐述话剧电影所独有的强烈风格。结合话剧电影特征与话剧电影的发展前景来剖析新世纪话剧电影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分别被曹禺、林柯、李健吾改编成同名话剧剧本。三个改编剧本既有对原著艺术精神的认同,也有切身性的创造,它们在剧本文学和话剧舞台视阈建构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激流三部曲"系列。曹禺、林柯、李健吾的改编剧本与巴金的原著在文学体认和时代感知上的异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文人生态与时代症候,透过"激流三部曲"的话剧改编可以再次定位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影响和意义,为巴金文学创作再评价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话剧的历史不长,它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兴起,在“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潮流中发展的.早期话剧在接受西方近代话剧影响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地位,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建国后17年中,话剧创作即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戏剧艺术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了巨大灾难,话剧仅仅成为冷落文坛的点缀.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趋势来看,创作者对话剧剧场性的发展远超过了对其文学性的关注。伴随后现代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戏剧的"文学性"概念内涵和作品的文学化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戏剧和戏剧文学。现代意义上的优质话剧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都具有极重要的艺术价值,它是将零散的、以往不加注意的、难以纳入主流的片段用形象的舞台语汇表现出来,使个体的丰富经验、内心的动态变化以及边缘人物的隐秘找到相应的演绎手段。所以,要正确看待话剧从"文学性"发展至"泛文学化"以及"去文学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大多由优伶演出的优谏戏、滑稽戏、参军戏、戏弄戏乃至傀儡戏、宋杂剧、金院本等,主要是一些具有喜剧幽默感的话剧小品,它们多用文言对话和适当动作为表现方式,以玩笑、嘲弄、取闹来达到讽刺警戒之目的。这些话剧小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过于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话剧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即便其中有一些话剧因素,也只能说具备了话剧的雏形,而不宜以话剧视之。中国古代话剧小品的演出在本事、演员敷演故事、剧场、演出技巧或表现手法、最终以“笑”或“惊”结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模式.这种演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代话剧小品向大型现代话剧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戏剧艺术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而易卜生式的话剧、传到中国还不到100年的时间,从“春柳社”的幼芽发展到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中国话剧经历了一个尝试、探索、融合、成熟的过程,其中杰出的都分可与世界著名戏剧相媲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剧组第一次出国访问演出,就轰动了欧州大陆和这样的艺术约会,我们中学生当然不能错过。——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