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歌王黄月香口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女性学歌、传歌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支持.民歌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会消失,在民间,仍然活跃着很多优秀的歌手和广大的听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歌手和女性听众.民歌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需要歌手们不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2.
壮族女性学歌、传歌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支持。民歌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会消失,在民间,仍然活跃着很多优秀的歌手和广大的听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歌手和女性听众。民歌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需要歌手们不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3.
以花山壁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自现世以来,就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各种考察和研究延绵不断,但由于壮族没有文字历史记载,因而对左江岩画的研究一直成为壮族历史研究最富争议的课题之一。从左江的地理状况、壮族语言、习俗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再考察,认为左江岩画是左江土著壮族古方国为守卫边境,用巫术(左江壮语称为“芒”音am:)在国门上所设立的门神,这样的说法应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承载着壮族文化记忆的民歌在政府重塑的价值定位中得以复兴,政府、学者文人、社会力量和民众在内的不同诉求主体共同参与到壮族民歌的重建发展中来,探索这些主体参与下的民歌境遇,对于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将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在历史的流传中散发着马山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三声部民歌为代表的马山壮族山歌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其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未来如何保护马山壮族山歌,使得其在未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山壮族民歌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调查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以期为未来马山壮族山歌的发展提供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相似文献   

7.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取材于云南文山、由文山本土作家创作电影的《阿峨之恋》是一部以壮族民族综合文化为题材(如:壮族版画、壮族民歌、壮族服饰等等)而创作的彩色故事片,于2008年10月13日公映,被誉为"新时期"的《刘三姐》。本文主要围绕影片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以及影片中壮族民歌合唱与对唱的应用这些角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左江崖壁画正面和侧面蹲式蛙形舞蹈的图像后,提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应该是壮族先民从狩猎时代进入到稻作农耕文明时期,通过对青蛙的崇拜,祈求农作物丰产和种族繁衍这两种生产的蛙神崇拜。这可以从左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地下考古挖掘,以及当今遗留的民俗宗教节日和民间传说歌谣等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文山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地区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至今广为流传,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文山壮族民歌生长环境、民歌种类、表演方式、历史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具有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的钢琴曲虽仅有40多首,但不乏大家优秀之作。从壮族民歌元素的使用创作上可分成原生态、再生态、新生态三种类型,从这些钢琴曲作品中可感受到壮族民歌元素的文化内涵、中西合璧的创作特色、情景交融的民俗音诗。它们既展示壮族民歌风格神韵,又体现出钢琴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13.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是流传壮族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它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迥异的民族唱法向世人展示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三声部民歌“活”的音乐传承、保护民歌更好更长久的传承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性是民歌的重要尺度,壮族的民歌主体称为壮欢,壮欢歌手存在现状是壮族民歌传承状况的反映。以柳城县太平、冲脉两地壮欢歌手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壮欢传承总体状况呈衰微之势,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明显,传唱水平降低、内容简化等问题;意识形态影响、大众文化冲击、民族语言运用减弱、文化功能转变、民族文化认同淡漠是壮族民歌传承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壮族地区的歌舞文化非常浓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我国近年来提倡文化艺术保护和民族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壮族地区的民歌题材以及内容,能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歌的元素表达,在民歌发展中予以充分保护,才能够履行文化保护的意义和职责。壮族是继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其艺术文化浓厚,歌舞内容繁多,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保护对象,因此,应该从原生态民歌保护角度入手,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与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18.
《高栏民歌》是越南高栏民族的韵文体口述文本,是高栏族群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零散的片段记忆,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族群成员所起到的不断强化族群中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是不可估量的。《高栏民歌》所涉及的壮族民俗文化,以及它所展示的壮族文化风采,无一不与壮族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将20世纪以来的壮族民歌研究分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研究和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研究两个时期.通过对这一研究历程的回顾.指出了壮族民歌研究的歌者缺失,阐明了歌者观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构拟了歌者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