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晚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他的创作对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其生活和创作的年代距今较早,许多作品因未能得到妥善的保存而缺失,使得今人对于他的成就的认知多数集中于他的器乐协奏曲的创作上,而对于他在歌剧领域的成就则知之甚少.但是,不难看出维瓦尔第的歌剧创作不仅充分发挥了作曲家与生俱来的才能,还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并且对于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蒙特威尔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创作风格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艺术桥梁。蒙特威尔第提出并采用的新创作风格"第二常规"在其作品中有最充分的体现。其对早期意大利歌剧创作艺术风格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作曲家以及各乐派歌剧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虹 《黑河学院学报》2023,(10):133-135+152
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表达载体,是了解唐代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唐诗中女性形象一直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唐诗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审美是唐代诗词作品中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不同类别女性审美的描述,可以展示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活动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变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影响。如白居易、李白等,其创作的作品都有反映当时的女性审美文化。这种女性审美文化,对于后世女性审美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格鲁克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以及歌剧改革家,其歌剧创作所具有的独特性对整个欧洲歌剧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对歌曲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博爱以及民主精神,同时也突出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想。意大利对正歌剧进行改革之后创造了喜歌剧,其剧情主要源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塑造了很多理想主义新角色形象。现阶段,学术界对布鲁克歌剧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评价以及介绍其歌剧作品的创作、探究其歌剧的改革和音乐风格等。  相似文献   

5.
П.И.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在其生前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其创作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柴可夫斯基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歌剧在柴可夫斯基丰富的创作遗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其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作的创新,从而使我们能够充分掌握其歌剧观点,了解其作品经久不衰的秘诀.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在其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歌剧无疑是一大亮点。本文以其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浅论这部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趋于成熟及完善,音乐流派、代表作曲家及其歌剧作品层出不穷,其发展高度是空前的.真实主义歌剧诞生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晚期,其创作理念源于文学,它是特定社会背景下大众审美需求的产物,此类作品立足生活,折射出人生百态,往往以悲剧结尾,具有极高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真实主义歌剧,是西方音乐浪漫时期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在西方歌剧史中亦具有一定的地位及影响.本文将以真实主义歌剧典范之作——《丑角》为例,对真实主义歌剧艺术风格特征进行探索并加以总结,从而了解其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8.
秦北涛 《文教资料》2007,(5):189-190
轻歌剧作为一种简明的音乐体裁,以其投入少、容易普及、通俗易懂,深得广大人们的喜爱。自19世纪中叶产生以来,众多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轻歌剧的发展与西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紧密联系,把歌剧的观众从王公贵族拓展到了普通工薪阶层,并在歌剧的普及与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桑德海姆是 2 0世纪 80年代美国歌剧著名作曲家 ,他的歌剧往往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 ,音乐创作极为出色 ,因此而获得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剧奖和美国的格莱美大奖。他在歌剧领域创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作品 ,对美国歌剧的创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剧作品,不仅坚持了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而且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歌剧《图兰朵》为普契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图兰朵》作为意大利传统音乐文化与新时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在戏剧效果与音乐效果上达到了完美融合,在该部作品创作方面实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就以普契尼较为鲜明的异国情调歌剧作品《图兰朵》为例,通过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和演唱技巧等几方面对歌剧中女高音声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简谈声乐     
莫扎特的谜语在西方音乐史上是最大也是最具有意味的。短短35年的生命历程,夹杂着不为人知的"戏剧"人生,人们惊叹几乎涵盖音乐所有领域的莫扎特的作品给予人类的震撼,让所有人都想在其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挖掘其音乐的出处,寻找歌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雏形。莫扎特作品的三大艺术特点让我们看到了歌剧创作和歌曲创作的时代性。一、莫扎特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性莫扎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性和世俗性是其作品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生活的时代特性在每个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表现出来。在35年的历程中,求索在歌剧领域占到了70%。怀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希望和自信的莫扎特于1781年坚决地独自来到了维也纳。当时的奥地利正处于启蒙思潮之中,社会正在逐步广泛地接受人的价值是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观念。此时莫扎  相似文献   

12.
威尔第和普契尼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作曲家,在欧洲歌剧发展史上均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两位歌剧大师的歌剧创作,既有许多相近的地方,也有其独创的差异性。文章选择了两位作曲家塑造的最具悲剧色彩的三对女性人物,试图从戏剧题材、音乐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我们多角度、多方面、深层次地认识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威尔第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仅有对bel canto时期歌剧的传承,也不断的发展与推动着意大利歌剧,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威尔第的生平经历为切入点,简单论述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施光南是20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其中对于歌剧创作的追求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施光南创作的歌剧《伤逝》和《屈原》开创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严肃歌剧创作的先河,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施光南歌剧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根据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创作的三幕歌剧《茶花女》在音乐史上堪称杰作。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古典歌剧,讲述了一位巴黎上流社会名媛悲情的一生。本文主要从歌剧的创作、薇奥列塔的部分唱段等方面来分析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在歌剧中的音乐表现,以便能够使这首作品的声乐演唱者和教学者更好、更准确的去把握歌唱中的人物心理状态和对作品的情感处理。  相似文献   

16.
林志超 《文教资料》2009,(32):89-90
莫扎特倾心于歌剧创作,他意识到了意大利正歌剧一味炫技的弊病。莫扎特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在歌剧创作中尝试冲破当时森严的声乐等级制度,男声声部与角色的对应关系在其成熟期的多部经典歌剧作品中形成了新的局面,其中歌剧《唐&#183;璜》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在西方音乐史上因其对歌剧的改革而闻名于世。18世纪中下叶,歌剧在诞生了百年之后沦为取悦欧洲封建贵族生活的装饰品,尤其是意大利正歌剧,内容与形式日趋僵化,陷入一种夸张造作的陋俗。贵族们对阉人歌手的崇尚到了趋之若鹜的境地,逼迫作曲家为了迎合某位歌手炫技的需要而创作大量与剧情无关的咏叹调。早年在意大利因创作正歌剧而成功的格鲁克,深受当时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正歌剧中的弊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经他改革后的歌剧咏叹调,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载体都体现出"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和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本文以他歌剧改革的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中的著名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狄茜》为例,分析了他咏叹调的形式美学特征、内容美学特征和载体美学特征,从而归纳出其综合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了格鲁克歌剧咏叹调美学特征的成因、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文教资料》2010,(5):98-99
歌剧是人类音乐实践最灿烂的成果之一,它的形成、发展、演变与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当时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要全面研究歌剧,必定要探究社会历史大环境对歌剧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本文以歌剧发展中心的五次转移为线索,借鉴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角度.探讨歌剧发展问题.旨在更完满地认知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中西分岐”、“土洋之争”等问题困扰。本文跳出单纯思考歌剧技法的窠臼,将创作、表演风格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并通过两部不同时代的巅峰剧作--《白毛女》、《苍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比,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优秀歌剧创作的关键要素,为歌剧创作者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脉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音乐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人种的不同、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的因素,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就悲剧歌剧而言,中国的悲剧歌剧发展较晚,它受西方悲剧歌剧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意味着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取向也不尽相同,对演唱者的演唱风格也就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西方各个不同国家体系中的悲剧歌剧中,尤其以意大利悲剧歌剧的体系发展得最为完善和系统,而在对男中低音声部的运用和要求上,也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开创了先河。以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为范本进行比较,从实例中对中西方悲剧歌剧中男中低音的演唱的基本特征和演唱的技巧方法上进行对比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