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式化作为戏曲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美学特征,其创新、运用和发展,与戏曲自身的演进同步进行着,并深刻体现着戏曲的社会底蕴和文化积淀。本文以诸多地方戏曲剧目为例,从唱腔、表演、行当三个角度来剖析、理解戏曲的程式化,从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戏曲,把握其艺术规律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戏曲导演艺术把演员的台词、动作和其他多项舞台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观众感受艺术熏陶。戏曲导演必须在戏曲艺术形式的框架内进行演出风格、情景意境的创新,处理好演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安怡 《辽宁高职学报》2006,8(4):122-123,136
从职业戏曲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引发出对戏曲理论“新程式”创造提法的思考。文中从戏曲“表演程式”的定义与概念入手,结合新时期以来戏曲舞台艺术实践的具体实例,深入戏曲程式体系的内部核心予以辨析、论述,以期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指明戏曲艺术实践在未来发展中可能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程式是将有关形式材料做一定的组织和提炼,归约成为种种固定"语汇"和套式,供新作品编创时选择和套用。而戏曲的程式则是通过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提炼、浓缩、夸张、变形的艺术化处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段,对生活原型有很高艺术提炼的美学倾向。消弱或离开既有的程式体系,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个性便会模糊。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并采用一定虚拟性的手法,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呈现,赋予作品特殊的审美效果,其中的程式化与虚拟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程式性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没有程式性,戏曲就失去了其魅力。但是在现代戏和新编的一些古装戏里,新程式的创造得不到发展和壮大。本文从传统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原因及现代戏剧目的特征出发,对阻碍新程式表演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展示了人世的兴衰,但自身也难逃兴衰史的厄运。多元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戏曲发展“危机”四伏。本文以戏曲兴衰发展轨迹为主线,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应对危机的策略,对戏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希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成果卓著,无论是戏剧文学或舞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然而,综观古今戏曲研究之精髓,则多集中于戏曲文学和戏曲史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的研究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尤以讨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及其民族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说“注重风教”的观点对于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儒家重视思想教化和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等精神要义,成为戏曲导演艺术创作的主流和传统。在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史上,追求戏曲艺术对于人的陶冶、教育作用以及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感,始终是指导古代戏曲导演创作的一个恒久不变的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10.
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之一.程式化的动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原形进行艺术加工的体系,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形式的规范性.其中,我国戏曲艺术表现的程式化主要集中在表演、化装、服装等方面.本文从现实出发,从京剧演员的角度谈京剧程式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爱珠 《上海教育》2010,(14):64-64
中华民族独有的戏曲艺术,从进入成熟期的宋朝南戏算起,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的磨砺,已经发展成精彩绝伦、魅力无限的戏剧瑰宝。中国戏曲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戏剧文化之林,成为与体验派、表现派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导演艺术上则逊色许多。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杂剧具有强烈的斗争色彩和鲜明的爱憎倾向.不过,在某些作品中,关汉卿的主观创作思想往往被程式化与世俗化的戏曲模式所弱化,从而呈现出大众化的、诙谐的、偏重于舞台演出气氛的创作特点.本文即以<谢天香>一剧为例,分析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角色分行当,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映。它既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它是对现实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品德等各方面的综合、概括之后,类型化、艺术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谭逸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3):107-108
笔墨程式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特点之一。历史上大凡在艺术上有建树的画家都具有自己的绘画程式。近代有学者对程式化提出异议,认为是绘画中的桎梏,应当放弃,其实程式化有它的意义所在,程式是画家进行创作时的骨架。  相似文献   

15.
戏曲电视剧作为戏曲与大众媒体联姻的产物,写意与写实两种表现手段的矛盾自其诞生起便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戏曲电视剧的优势当在于通过影视语言高质、高效、新颖的复现戏曲的舞台性。故分析"舞台假定性"与"镜头假定性"的核心,进而找到调和表面矛盾的二者的突破口,是为研究此门类艺术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三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分隔,每一波现代主义都和具体的时代政治相互纠结并独立发展。然而,现代主义在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框架内,总是不断“返回”影响相同的文化、语言地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讨其超越现实联系的某种连续性。论文以台湾新电影导演侯孝贤、蔡明亮和杨德昌等人为代表,探讨台湾地区艺术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19.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现的理论核心。 它观照到戏曲 的文学性、舞台性和观贪性。李渔认为编剧、导演、表演与现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 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之大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 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