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浪漫派后期,瓦格纳音乐中的半音化和声手法是极为重要的手法之一。瓦格纳以传统的半音化色彩性手法为基础,并将作品以他富有特色的处理手法把半音化和声发展至调性和声的极限。他依据传统的和声手法,在大小调体系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刻画了和声在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表现意义。瓦格纳作品中音乐半音化手法的广泛应用时他继承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派初期作曲家传统和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作曲家的成果对瓦格纳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风鼻各。在根本上扭转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使欧洲音乐向着现代化迈进。半音化是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着力点、轴心点,这个点对瓦格纳音乐作品中调性的拓展与音乐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爵士乐和声技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爵士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体系, 它和音乐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而和声技法又是音乐理论中最重要的部份, 爵士乐有其独特风格与特点。以和声语言为例, 归纳了爵士乐的和声技法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赵季平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悼歌》、《觅》等作品的和声创作思维为切入点,通过理论阐述和具体分析,解析作曲家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的和声语言思维及技法特征,从而了解作曲家"民族化"的和声创作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声乐套曲由《春天》《九月》《入睡》《在晚霞中》四首歌曲组成,集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落幕时的绚烂。本文通过对《最后四首歌》中的音乐结构、曲式、调性及和声分析,了解诗词和音乐的关系,通过对歌曲中的特殊音乐技法“绘词法(word-painting)”“花唱(melisma)”的研究,得出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最后四首歌》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乐章,从这部声乐套曲中可以看到现代时期的音乐作曲技法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技法混用的痕迹,这也是这部作品同时受到褒奖和争议的原因。通过分析这部套曲,对研究理查·施特劳斯独特的作曲技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可以给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自由人",不畏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潮流,努力继承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传统,坚持理性的创作风格,孤独地走在标题性、"自我"、人文气息浓厚的时代中。本文将从勃拉姆斯的成长经历着手,以《第四交响曲》为例从和声技法的角度进行具体论述,进而深入了解勃拉姆斯身处浪漫主义中后期的独特地位和他作品中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库普兰、拉莫的键盘音乐创作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其套曲结构、套曲内部内容布局、调式调性和声,装饰音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求库普兰、拉莫在创作上的对比与联系,定位其创作的风格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在风格、题材和技法上受到很多限制.作品整体趋于保守,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化和声却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民族化和声的应用不仅深化了钢琴作品的民族性,而且对钢琴作品能够在那个时代得以生存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结合具体的作品从复合结构、多线并置结构及非三度叠置三个和声构成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民族化和声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吴式锴先生的《和声艺术发展史》是一本详细、殷实的和声艺术史著作。该著对公元9世纪的多声音乐到19是世纪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和声技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并从技法与风格演变的角度对当时的多声音乐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是国内和声学界多年来难得的优秀成果。本文对该著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做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发和声史学在作曲技术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典时期作曲家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莫扎特对先辈和声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力图通过对莫扎特奏鸣曲中的和声技法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其音乐发展的脉络,进而揭示其创作风格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武满彻是日本著名的作曲家,在国际乐坛有很高的地位。《雨树素描》使他跻身世界一流音乐大师的地位。《雨树素描》采用的是西方的乐器,但所描绘出来的是东方文化,这种用西方的乐器来书写东方文化的作曲风格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独特性体现在《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上。  相似文献   

11.
古筝曲《茉莉芬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提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霞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2):129-131
在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的曲式结构及其艺术表现的基础上,从乐曲出处、主题与主题发展、和声色彩与旋律进行等方面论证了“现代作曲技法”在乐曲中的运用,管窥出作曲大师何占豪先生独特的创作思维、风格以及他对民族音乐创作发展方向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和创作思想在歌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瓦格纳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艺术”,这和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相通之处。文章从瓦格纳的歌剧风格入手,分析他的艺术思想,结合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论述综合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大量汲取了河南中原音乐沃土的养分,将河南民间音调、曲艺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民族音调、和声在旋律中的融汇与结合、丰富的复调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合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提的"传统作曲技法"是指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作曲家们不断的实践而应用的一套作曲技法。不论是和声色彩、复调对位,以及音乐发展等等都融入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语汇。  相似文献   

14.
梅西安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其代表作《拉哈维》创造于1945年,是为女高音和钢琴创造的长篇声乐套曲。本文结合《拉哈维》中的声乐套曲,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分析了作品中的和声语汇,旨在揭示此作品中和声语汇的特点,为和声语汇和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作品的创作中,他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素材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特征。本文将从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进行论述,达到对《六月——船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清晰的认识柴科夫斯基钢琴小品中的和声手法。  相似文献   

16.
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和浓郁生活的钢琴特性小品。舒伯特钢琴即兴曲可算是浪漫主义钢琴特性小品最早的"标本",集中表现了舒伯特创作的独特个性与风格。本文从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创作技法进行了分析,将作曲家的旋律天赋及和声技法上的创作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德彪西创造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他的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肖邦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和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的意义重大,他的和声兼具奥德大小调和声体系和波兰民间音乐语汇的优点,是浪漫派和声风格的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钢琴奏鸣曲进行研究以了解肖邦在不同时期个性化的和声语言,观点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匈牙利舞曲第六首为例,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创作风格、匈牙利舞曲艺术特征、曲式结构、创作手法、和声技法等方面的研究,详细论述匈牙利舞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