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着皮”这句话,说明标题是文章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一个简短生动的标题,就能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就很“抓人”,将读者不由自主地引入文章内容中去。近几年,我从事业余爬格子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有了价值较高的新闻素材后,不急于动笔,而是将新闻素材在脑海中反复“过滤”,“提炼”出新鲜独特的标题,它像“磁铁”一下子就粘住读者的目光。要想制作出“抓人”的标题.必须使标题简短易读、准确生动、艺术性强。在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文学修辞方法制作标题.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一是比拟制…  相似文献   

2.
王小宇 《记者摇篮》2009,(12):35-35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初学写作,我常犯急躁病,往往急于动笔,草草成篇,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我接受了教训,每逢有了题材,就在构思上下功夫,考虑不好不动笔。就拿我采写的《梨树下的故事》来说罢。一九九三年十月,我到大连普兰店地区演习部队采访。在一次师团干部情况通报会上,团政委李文生谈到泡子乡拉树村村民郭文城家有两棵东北稀罕的莱阳梨树,六十五岁的郭老汉把梨树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每年结多少梨!他心里都有数。部队来以后,他生怕有人偷梨吃。可解放军来到这里后,不仅没有吃他一个梨,还帮他站岗……我被这条新闻线索深深吸引了。散会…  相似文献   

4.
先打腹稿好     
我为党报业余写稿20多年,一个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在有了素材之后,在未动笔之前,要多思多想,先打个腹稿。先打腹稿有不少好处,首先是可以节省时间,恰当处理素材,合理组织材料,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稿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业余时间写稿是此较紧张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只能利用晚上写稿。我在采访一二五团二中一年级学生徐德因触  相似文献   

5.
我登报的第一篇是刨根问底挖素材得来的结果。1990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我们单位计量室一位叫韩敏信的师傅,在部队当兵时学了一门修理手表的技术,退伍到地方后,经常给罔志们修表,而且修得好,走得准。听说后,我马上赶到了计量室找老韩采访。由于相互不了解,半天也没谈出名堂。回想以前采访时,就是只了解大概,回去就动笔写,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这次一定要尽量多挖点素材。想到这里,我决定人家门找老韩。为了和老韩会“近乎”,我这个从不吸烟的人,还特意到商店买了盒高级香烟,和他边吸边聊。老韩打开了他…  相似文献   

6.
程世来 《新闻世界》2008,(12):48-49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作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的内容与步骤、提问的重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定位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也让我们时时面临着应对新闻的考验。当我们经过了新闻采访,面对光怪陆离的新闻能否作出准确的定位,往往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效。就新闻定位而言,我以为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10日,《河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的宁晋县以“两会一校”为载体,开展群众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新闻,原打算写成一篇报纸上常见的工作报道——从采访和了解的新闻素材来看,也完全可以写成一篇经验消息。但我们思之再三,还是决定突破传统的模式,换一种写法试试看。于是,动笔之前,反复讨论新闻主题,反复考虑怎样选材,反复研究从什么角度切入。从动笔到完成,这篇不足千字的小稿,刘秀礼同志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字斟句酌,才写成现在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唐虎 《军事记者》2005,(6):61-62
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作除了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和写作基础外,在动笔之前还要做到:观察新闻要悉心、采访准备要精心、新闻选择要用心,说到底,我们在动笔之前,必须要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据说苏东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即从多种角度去读同一本书,用一种角度读一遍有一个侧重,直到有了感受换另一种角度读,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虽然看起笨拙,实际却很精明,有利于举一反三,各个击破。那么,新闻写作呢?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是贸然动笔,还是反复琢磨?我看苏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法很有借鉴意义。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了,吸收了,要逐次地读,分别加以理解。采访得到的素材,虽然不如大海宽广,却像一堆树枝、树叶,需要理一理。  相似文献   

13.
有些新闻教科书为了叙述的方便,把采访和写作分开来讲,把提炼主题放到写作中讲。这就使一些初学新闻采写的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提炼主题不是采访这一个环节内的事,进而发展到临动笔写稿时才去提炼主题,结果要么有了主题而缺少表现主题的材料,要么对着稿纸发呆,主题就是出不来。所以,建议把采访和提炼主题结合起来(因为:一方面,深入采访,搜集素材,有助于我们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主题明确更有助于我们深入采访,搜集素材),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常碰到这种情况:下去采访几天,新闻素材“捞”了满满一小本。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自己就暗下决心,回去定要写篇“玻璃板”式的大文章。可是回来后,面对这枝枝蔓蔓、纷乱如麻的新闻素材,我常常是伏案多时,却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在我们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谈话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想成功地接近采访对象,需要谈话,接近采访对象后,要得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需要谈话。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在采访之后觉得素材和主题好,也记了不少材料,或者装了一脑子情况,可是要动笔写时又不知写啥好,不知从哪里落笔。也有的人把初稿写完了,怎么看都不如意,改了一遍又一遍。还有人写成的稿件,虽有新意,材料也生动,但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动笔之前没有确定好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7.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18.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19.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20.
新闻素材的获得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而对所获得的素材选用何种体裁去写,则是达到好的新闻效果的关键。因此,通讯员应多掌握几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做到运用自如。我在初当县委通讯干事时,尽管整天马不停蹄地跑采访,夜里伏案整理写稿,然而,往往总是感到笔难达意,对采访中获得的不少素材感到手中的笔不听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