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以军的《西夏旅馆》可以看成其所有"前面"书写的一个"总结"。在骆以军的小说中,"外省第二代"这种迁徙者后裔的身份一直被反复书写,在《西夏旅馆》中也不例外。但作为一本驳杂繁复的"大部头"小说,《西夏旅馆》也处理了其他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人类暴力根源的探讨。骆以军十分重视小说技艺的锻造,他自身也对《西夏旅馆》寄予厚望,但似乎事与愿违,此书无法超越其早期的作品,作为一个在小说中建立家园的人,骆以军还得继续寻觅。  相似文献   

2.
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和张洁的《无字》,两部长篇小说皆通过对女性家族历史的记忆书写,将女性浮出历史地表,呈现出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心理;两部作品虽然都书写了家族中男性形象的缺席。而在描写途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上述创作差异的比较,可以窥见海峡两岸女作家在家族历史书写中所凸显的女性生命悲剧、人格内涵及精神历程变迁。  相似文献   

3.
1962年,奈保尔完成了他对母国印度的第一次探访,随后根据其对印度的所见所闻完成了《幽暗国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印度社会由表及里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幽暗的印度形象。这一形象的书写,展现了奈保尔在后天养成的"西方之眼"的视域下对印度现实与历史的审视和其混杂身份所带来的对印度形象书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王蒙、张贤亮、王小波、阎连科等的"文革"讲述文本,聚焦于20多年来"文革"叙述中的情爱、暴力呈现以及叙述者的历史认知,探讨在不同时期、代际、身份下的"文革"讲述的基础上,对话双方的思考得以展开.一方面探讨新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讲述者回忆历史和讲述经历的不同样式,另一方面"文革"作为一场对上至民族下至个人都影响深远的"运动"如何深入人心,并在新时期的文学叙述中辐射它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6.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塑造或者描述,而游记为比较形象学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本文通过18世纪末期不同的形塑者们的游记和信件分析了歌德、赫尔德和佐伊姆因为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视角,塑造的各自眼中不同的"他者"意大利的形象,构成的形塑者对于他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温特的建构主义,对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国家利益及其历史变迁特征进行了分析.国家间互动构建了国际体育体系,进而建构了国家身份.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身份,就是指在主导国际体育体系中的国家间角色,或者是与主导国际体育体系的认同度.从国家行为体个体层面,国家间主要体现为一种竞争关系,但是在特殊国际时期则表现为敌对的政治关系.从体系整体层面,新中国成立前国家从游离性国家转变为现状性国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行为体经历了革命性国家、游离性国家和现状性国家三种身份的历史演变.国际体育体系中的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生存安全、主权独立、经济财富和国家形象等四种.国家利益的历史变迁特征主要有身份的基础性特征、国际性特征和当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9.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绘画,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都存在着表现语言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在多元并存的审美规范语境中,"空间虚实"这一二元对立的形式美法则一直为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视为所恪守的准绳,这一传统法则无时无刻无不在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画种关照中制约着绘画的生存和发展.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以及欣赏活动中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突出表现,形象的塑造务必做到虚实并用、谐调统一.文章通过事例论述了诸多形式美法则中的其一--空阃虚实原理.这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审美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1.
蒋方 《职大学报》2009,(3):25-26,34
屈原的"远逝",不是现实空间的出走,而是精神世界的远离,这就是屈原所说的"自疏".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时时滞碍的屈原,通过"自疏"而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但屈原爱楚国,爱得太激烈,太深切,所以他明白,不要说出走,连"自疏"都做不到,因为楚国就是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时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历史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他的一生中,学习与化用历史文学,构成了他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文学对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顺向继承与逆向改造的双向性精神活动中,毛泽东真正进入了历史文学的形象世界,又不断地出离这一世界,导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所显示出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政治性、比喻的切实性、杰出的创造性、复杂的综合性等。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或误区。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15.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这些女性角色都摆脱了上流社会装饰品的身份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份角度入手来解读《莎乐美》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并探求这种形象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身份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与<热爱生命>分别是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硬汉形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两篇小说中"硬汉"形象刻画上的异同,对更好地鉴赏这两篇小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涓生就是鲁迅笔下的"罗亭",是徘徊在时代十字路口的社会零余者形象.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二者有诸多共性,如才华出众却无所作为;自私冷漠,脱离民众等等.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出身、环境不同,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正确处理"每课一得"的方法,在于阅读与思考、质疑相结合,阅读与动笔、动手相结合,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时因为获得教师的帮助而真正有所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的概念,深刻揭示了全球化产生的发端、驱动力、根源以及原始推动主体,并积极预言"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全面参与全球化,利用一切先进的外来因素,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20.
"切合题旨"是修辞的第一义.只有把握好了制约它的诸多因素,才能做到"切合题旨".制约"切合题旨"的主要因素有"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对象、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修养、思想、性格、好恶、处境、风俗、信仰、方言、语体、风格"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