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闻界》2017,(1):64-69
2016年"两会"报道中,动画短视频成为一种新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形式。动画短视频有什么优势?它能否成为数据新闻的成熟可视化形式?弄清以上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数据新闻的理解,把握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基于2016年"两会"数据新闻报道中的动画短视频作品,本文对数据新闻三种可视化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动画短视频的出现是数据新闻和"两会"报道的进步,也是中国数据新闻发展的特色;但交互性不足,使其还不能成为数据新闻的成熟可视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滕瀚 《新闻窗》2014,(4):72-73
可视化新闻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基本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可视化新闻的具体呈现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李萍  杨欣如  白长燕 《今传媒》2016,(10):137-13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以报纸、期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向数据新闻靠拢,可视化数据新闻显然已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我国主流媒体在可视化数据新闻领域发展如何?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实践为例,对我国主流媒体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进行探析,指出国内媒体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数据新闻的不断发展,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可视化在数据新闻中占据的地位愈为重要。英国《卫报》作为最早涉足数据新闻领域的传统媒体,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本文主要是通过对2016年《卫报》的报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卫报》的数据可视化类型,并以此来分析《卫报》的数据可视化实践给中国数据新闻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可视化新闻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基本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可视化新闻的具体呈现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要素。一、新闻可视化产生动因浅析(一)传播环境驱使可视化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呈现的新模式,除了能够完成一般新闻报道的信息传递功能以外,更凝结着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制作者们精密编码的过程。也就是说一篇  相似文献   

6.
王群  谢明荣 《今传媒》2016,(7):21-22
大数据时代,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澎湃新闻等国内的新闻客户端都在努力尝试用大数据思维经营.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可视化呈现方式是数据新闻的最大特征.可视化形式增加了内容立体感,能够更完美地讲述故事,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受众需求,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需要打造个性化内容、建设并完善数据新闻团队、注重专长人才分工合作、努力实现跨组织资源合作、权衡核心产品和经营风险间的矛盾,以求在新媒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与实践现状,本文选择以澎湃网《美数课》数据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使用爬虫抓取了其自2016年以来发布的所有的数据新闻的标题、发布时间、关键词、点赞数和评论数,以及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从内容聚焦、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该栏目在数据新闻方面的实践,并最后提出建议:通过注重选题和创新可视化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升数据新闻的质量,发挥出数据新闻的特色和优势,以促进数据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可视化是数据新闻呈现的必要条件。可视化数据新闻叙述方式、报道理念、呈现方式和生产流程都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本文以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为例,从其叙事方式的转变、深度挖掘数据、专业团队的合作和传播渠道多样化等方面探析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实践路径,讨论其优势并对未来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可视化新闻的具体呈现离不开数据这一核心要素,很多数据新闻都是以可视化新闻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相似文献   

10.
吴俊  史明明 《图书与情报》2014,(1):74-80,88
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III,以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2000~2011年我国民族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为数据来源,绘制并分析了十二年间年我国民族学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及作者共现图谱,可视化的呈现了我国民族学这十二年来的研究热点、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及民族学科研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1.
数字媒介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嬗变和更迭使新闻业不得不进行内部变革和调整,新闻形态、新闻产品和新闻报道方式呈现出新形式,融合新闻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软件,对WOS核心合集1999-2022年期间的452篇融合新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时空分布、作者、机构合作等全方位的分析,梳理了国际融合新闻的研究现状、知识结构和前沿热点,并就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从数据选取、数据处理、数据展示与写作体例四个方面的数据来源、数据时间跨度、文献数据规模等11个角度对近十年(2004-2013)国内核心期刊图书情报领域关于科学计量可视化的159篇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图情领域研究学者对于科学计量可视化的研究和应用存在研究角度重复性高、基本原理的研究少、研究工具及计量指标使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电视媒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成为摆在电视媒体人面前的新课题。央视财经频道2016年"聚焦双十一特别报道"在报道选题方面具有新鲜、多元与贴近的特点,在报道的叙事形态和视听元素上有了新的呈现形式,运用了更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创新了数据新闻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处理,为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知识图谱是文献计量学理论的推广应用,可以直观展现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进。文章以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数据为基础,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作者合作等方面,可视化呈现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热点、重要文献、高影响力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地图及可视化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2014-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案例分析,探讨数据新闻中地图可视化的应用和设计特点。在数据新闻作品中,可视化地图应用广泛,如应用于政治、社会、人口等议题。地图可视化可以巧妙利用色彩、图形符号等进行更好地呈现,交互性地图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与参与感。使用地图进行数据可视化,重要的是表达数据的内在逻辑和关联,为叙事和传播服务。同时,也要谨防唯数据至上,客观使用数据,才能更好地进行数据可视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12-2016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所载综述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合作情况分布、被引频次分布、研究特点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并总结规律,发现不足,以期为档案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数据新闻作为一种跨领域、多学科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很有必要梳理其动态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数据新闻领域前沿性问题的探索提供一定基础。【方法】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数据新闻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出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旨在对2013年以来近十年国内数据新闻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主题和热点变化进行挖掘分析。【结论】研究发现,在经过2013—2016年的短期井喷式快速发展之后,从2017年开始,相关研究量进入回落阶段,研究逐渐趋于理性。相关图谱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对数据新闻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数据新闻的概念、生产流程、价值影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并且逐渐从早期的对基本理念、可视化实践等的研究向数据新闻的叙事性回归、人才培养以及新技术应用发展等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语言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工具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作者合著等角度可视化分析了我国语言学科学研究发展及科研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4):41-47
数据新闻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业为了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而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数据的开放性、严谨的叙事逻辑、跨媒体的操作、可视化的呈现共同构成了数据新闻的基础。数据新闻起源于西方精确新闻报道实践,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发展开拓出的崭新领域。本文分析了2016年数据新闻奖获奖的12篇作品,从行动主体、数据来源、可视化呈现、交互应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数据新闻发展的最新特点,展现了数据新闻国际前沿动态,展望了数据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面对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新闻变革,媒体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思路进行内容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数字人文学者间交流合作的群体特点和影响力,文章对数字人文领域内的3,382名作者进行了合著网络分析,实现了基于作者性别信息的数据分析和网络可视化。合著数据收集自数字人文国际核心期刊,数据时间横跨52年(1966-2017)。研究发现:尽管女性学者占比(28.86%)明显低于男性学者(66.62%),但其在合著网络中扮演着比男性学者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促成数字人文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动中,女性学者不仅充当了主要的桥梁,同时也是更为优秀的沟通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