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近代刑事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在受卢梭等人思想的影响下,写就了他的巨作《论犯罪与刑罚》。本文对该著中的刑罚权的根据;犯罪的概念、分类;刑罚的目的、种类;适用刑罚的原则;刑罚的精确性、及时性、预防犯罪等内容,作一疏理和分析。认为贝氏仅以被动的反映论解释犯罪的原因是不够的,犯罪是有个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的,它不是简单地在特定情境下趋利避害所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刑事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严亚在受卢梭等人思想的影响下,写就了他的巨作《论犯罪与刑罚》,本对该中的刑罚权的根据,犯罪的概念,分类,刑罚的目的,种类,适用刑罚的原则;刑罚的精确性,及时性,预防犯罪等内容,作一疏理和分析,认为贝氏仅以被协的反映论解释犯罪的原因是不够的,犯罪是有个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的,它不是简单地在特定情境下趋利避害所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基本感情源于人性,即人类的基本需要,其核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以人类的基本感情为基础而不能与之背离。刑事立法的基础也只能是出自人心、合于人性的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真正的法治只能是人心之治、人性之治、人情之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严格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来办事与人类的基本感情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以人类基本感情为限度、为依据来理解解释法律,而不能作出明显违背人类基本感情的司法判决。唯其如此,法律才可能为老百姓所接受,才尽可能得到大家的遵守与拥护。因而,刑事司法的主线应当是“法融于情”,所谓的“法不容情”只不过是“恶法亦法”的诡辩。  相似文献   

4.
切萨雷.贝卡里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所提出的罪刑法定、罪刑相称、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成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他所主张的客观主义的犯罪论、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和实现刑罚有效的刑罚及时性、公开性、确定性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死刑废除论对后世刑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贝卡利亚是犯罪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1764年《论犯罪与刑罚》是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学科定位上,犯罪学是研究一定历史阶段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科学。从犯罪学的研究角度上,贝卡利亚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主要体现在犯罪的衡量标准、犯罪原因以及犯罪的预防三大方面,为我们后世进行犯罪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在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功利主义刑罚思想,对近现代刑罚思潮影响极大。本文从剖析边沁功利主义刑罚思想的根源入手,探讨边沁关于刑罚思想产生的根源——即功利主义刑法理念,通过对刑罚的目的,刑罚的适用,犯罪补偿以及死刑存废等刑罚理论的探讨,从而为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犯罪与刑罚》建构了宏大的刑事法律思想体系,其三大公理性原则——一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刑罚人道主义,已是现代刑法学的基础,并被一代又一代的刑法学人传诵和称道。但反思《论犯罪与刑罚》,其社会契约的假定、对文字的迷信、对统治阶级的妥协和保守以及对公民本身力量的忽视,使他的刑法思想大厦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根基。  相似文献   

8.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阐述分析了犯罪的本质与刑罚的目的,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等关于刑法原则的思想、犯罪的标准和刑罚适用原则思想及犯罪预防思想,作为现代刑法启蒙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10.
11.
银行犯罪是上世纪以来金融犯罪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其影响与危害不限于金融领域。《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简称《修正案(六)》)适时颁布,给惩治金融犯罪带来新的变化。但处于转型期的银行发展,使银行犯罪带有复杂化、智能化、隐性化等特征,为银行犯罪立法带来许多难点。建立完善的银行犯罪立法体系是有效防范和遏制银行犯罪的司法基础和法制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不断颁布刑法修正案来惩治犯罪,固然能弥补刑法典缺陷,保持刑法整体框架的稳定和完整,但过于频繁则有损公民的法律信仰,使法律丧失应有的权威。和谐社会应当警惕对犯罪化的过于热情,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抓大放小,建构和谐的刑事法网。  相似文献   

13.
《夷坚志》是宋人洪迈的一部重要的笔记小说,其中涉及到了宋代少年儿童的诸多社会问题,尤以宋代少年犯罪最为突出。分析研究宋代少年犯罪的一些类型及其原因,对更有效地保护少年、惩治少年犯罪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重人格患者集多种人格于一身,各人格相对独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主体。当多重人格患者实施了刑法所不允许的行为时,不可简单地将其与普通的精神病患者一样对待。我国现有刑法理论和刑法规定不足以正确评价多重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应引入人格刑法论,在定罪中充分考虑人格要素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结合刑罚的目的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刑事责任的探讨,来理解多重人格患者的刑事责任,坚持罪责自负原则和宽严相济理论,对多重人格患者苛以正确的刑罚裁量,并借鉴国际司法实践经验,采取保安处分消除犯罪人格,以此保障多重人格患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揭示出:刑法规范一旦与人之常情冲突并“绝对”执行,将导致更多的惩罚并遭到百姓的反对,不仅给当事人和其他人带来不幸、痛苦,还会给国家造成灾难。因而这部悲剧亦可解读为刑法的悲剧。安提戈涅以常情对刑法的反抗行动具有正当性,她的死亡悲剧乃刑法之悲剧。刑法悲剧的审美意蕴在于,它闪烁着人性的永恒光辉,展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矛盾,解说了“什么是刑法”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有用良心联结刑法与常情,才能赢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严重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刑罚的适用和量刑标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该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整治社会环境,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加强对在校生的管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19.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死刑被称为最残酷、最无慈悲的“司法杀人”,也是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诞生于阶级社会以来,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法宝”。死刑是我国刑罚中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国际刑法关注的焦点。“近代刑法之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对死刑的残酷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也由此引发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