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主义”繁多,“流派”纷纭、“运动”迭起,时期上还有所谓“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分,但由于它们生长在相同的现实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形态之中,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荒诞”这种审美大风格之下。“荒诞”,无可争辩地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它既是一个败坏祖业的孽种,又是一个重开天地的英雄。它既象一头凶猛残暴的“野兽”,给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又象一个“卡西莫多”式的天使,对人类本真的自我、本真的存在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作为最能体现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精神风貌的审美形态,现代主义艺术与此前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同样的存在依据和同等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思潮溯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王国维首创“理想”与“写实”的分野和“有我”、“无我”的意境,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崇尚自然,孕含了宝贵的浪漫主义因素;鲁讯立足“世界识见”,注重反抗专制压迫和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精神,以“真”为创作审美观的核心,强调文学“寓教于悦”的审美价值,最早从流派角度系统介绍和提倡浪漫主义,为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正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他的审美艺术观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站在中国新旧交替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用一种“自叙传式”的“自我”的方式审视生活,分析问题,从事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转换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出现了审美经验的递嬗,从写实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生成,以及对应现代主义创作所发生的审美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包括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之中的文学经验,都是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避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文学及艺术从未远离“美学”及“审美”的话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称为“新审美批评”派的美国学者不断倡导的审美复兴,实质上是对没有在十八世纪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的现代化。为此,在阐释“体验”、“情感”、“神情涣散”等关键术语时,他们不自觉地深受其中产阶级精英文化的影响。以林赛?沃特斯等为代表的“新审美批评”派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美学思想家意图唤起人们对美再认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受到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撒旦”反抗精神和坦诚抒情的浪漫主义气质随着《哀希腊》的译介对五四时期新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鲁迅和徐志摩的作品和思想中,可以看到五四中国作家对拜伦精神的继承,看到五四浪漫主义时期“中国式的拜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信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美学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郭沫若形成了他诗歌形式论、审美目的论以及审美风格论等美学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时期,而西方浪漫主义又是启蒙思想家们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之一,以倡导个性主义去改变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五四浪漫主义的复杂性呈现出与西方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面貌,并导致最初追求审美独立和艺术至上论的审美现代性理想最终被中国现代性语境政治化,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有意误读和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需要将西方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关系,以及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性关系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在现代性语境角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艺术审美之维的探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当文艺开始走出功利主义的藩篱,文艺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给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它开始被理解为心灵的抒发和精神的愉悦,到了文学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现代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一种艺术价值,它超越了以往对审美价值就是“娱乐”和“快感”的理解,逐渐代之以带有一定“审丑”意识、体现创作者创造性禀赋的现代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文章侧重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与学说,一是阐释他的“大一统”与“天人合一”思想;二是论述他对“和”的普遍性、绝对性的创造性贡献;三是指出其审美自觉性的提高。以此阐述其在两汉审美文化的形成和中华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必须建构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元信息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人们对感性文化审美需求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教学中,我创新性应用二位一体的“美育自育”和“美育他育”之美育审美能力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怡情”“养性”“启智”之美育的贯彻。通过问卷调查证实。此方法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审美的“自养”能力,塑造人格的完善,也为推动“美丽中国”人们的精神“补养”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审美主义是基于人的审美感性对艺术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在文学史上,审美主义所代表的是以艺术实践主体性与艺术自由化原则相标榜的文学认识和实践行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的启蒙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极价值倾向和积极价值倾向两种不同生存形态,在审美主义意义上通过确立审美结构与知识学结构互补的思想结构态势,并在对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审美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艾青1930年代的诗歌意象实现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多方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一是诗歌意象的时代精神体现与艺术美追求的融合,这种融合突出体现在“土地”与“太阳”两个具有特定民族文化意识与时代精神内蕴的意象中心创造上。这两个母题意象,使艾青的诗歌既具有了理性的深度内涵,又具有了审美感性的生动品格。二是在意象艺术的表现上,找到了一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融合的开放性道路。  相似文献   

19.
意象解构作为一种结构诗学的功能支架,可以打开《致云雀》艺术世界新的审美之维。借助“相属分解”“相类分解”“相关分解”来解构“云雀”这一核心意象,它的“形”和“声”隐藏着意象群落的复杂审美意蕴:诗里的“云雀”不仅彰显着象征美、光明、自由与理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格调,还关联着内附于古希腊神话谱系的“诗性拯救”;诗外的“云雀”,以难能可贵的内省来面对现实人性的围城,成为某种突破现实桎梏的审美存照。诗歌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用浪漫主义来驱散现实阴霾的美学品格: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 ,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