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2.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美国雄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具有向海外扩张的经济实力,但军事力量却相形见绌,尤其是海军力量更为薄弱,难以与军事强国匹敌。作者认为,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不平衡矛盾制导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希望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华获得优厚的商业利益,弥补其军力之不足,抵销对手军事实力的优势。“门户开放”政策是当时美国实力地位的精确反映。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5.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针对中国的特殊政策,也是美国在孤立主义外交方针指导下,协调列强在远东国际关系,谋求对外扩张,争取远东国际事务首席发言权的早期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面论述美国20世纪初推行将“太平洋作为美国内海”的扩张战略及其缘起,揭示它实施太平洋扩张战略的主要手段:构筑太平洋“通道”,经营菲律宾“跳板”,制定全面系统的对结政策--门户开放,实施以日制华牵俄的均衡策略。从历史渊源上指出这种扩张战略是传统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的结合,具有更大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国际关系史学认为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外交政策的传统.诚然,从华盛顿时代起.美国政策的一贯原则是要避免涉足欧洲的泥潭,这一原则从狭隘的欧洲角度看来是孤立主义的,但决不是置身事外不顾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的原则.事实上,美国的一个中心传统就是扩张主义.而美国有关“太平洋帝国论”思想.即是孕育于大陆扩张产生的“天定命运”思潮中,正是在这种思潮支配下,伴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侵略,特别是对中国和日本的侵略,西华德提出了“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由于种种原因,西华德的构想未能实现.到了19世纪晚期,马汉运用他的“海权论”,在西华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至此,“太平洋帝国”思想构想最终完善.此后美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之提出和后来的亚太政策无不有这一思想的烙印.因此,本文就这一思想形成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均势外交是伍廷芳外交实践中积极实行的外交策略。他主张对外主动开放通商,主动因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以争取在中国保持均势局面。这一策略有利于当时中国避免被瓜分的后果。它被后世所承继,在抗衡日本独霸中国的大陆政策方面更是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跨国公司的政策从整体上采取自由主义政策,但在某些方面,对向海外投资和外国公司进入加以限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科技发达,企业门类齐全,生产力雄厚,劳动生产率高,垄断组织强大以及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等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一个注重现实、崇尚实力的国家。它制订对外政策、卷入国际冲突,都是以实力地位为倚仗,或者说,基于当权者对本国实力地位的认识而提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即是此阶段实力地位的真实反映。本文试图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作一探讨。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在“暴风雨般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产生了“天定命运”思潮,认为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有一位民主党人公开宣…  相似文献   

13.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政策史上最有争议的政策之一,本文试图对该问题进行一些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上半期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欧洲人移民美国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欧洲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摧毁了欧洲的传统经济,导致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迁徙;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与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宗教迫害,使得人们向往美洲的一片乐土;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无疑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迁往美国;欧洲人口激增,官方移民政策的改变,等等。欧洲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16.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19.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10月 2 6日至 2 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 50余人 ,会聚一堂 ,通过大会报告、专家讲评、听众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 ,就中国韵文学的众多研究课题 ,认真研讨 ,互相切磋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4 3篇 (中国大陆学者 32篇 ,海外学者 11篇 ) ,其中颇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力作。在诗学研究方面 ,肖瑞峰先生《从域内走向海外 :中国古典…  相似文献   

20.
“天定命运”无疑是美国历史上典型的使命感的表现。由于它的提出恰好是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大陆扩张的关键时期,因此,导致人们通常将使命感简单等同于扩张主义。本文追溯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使命感的形成和演变,指出,使命感本身并不足以导致扩张,事实上在美国立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正是使命感束缚了美国的扩张。只是到了40年代前后,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压力才为美国对外扩张带来极大动力,也因此才导致了美国在19世纪40年代疯狂的大陆扩张。“天定命运”就是这种使命感和内部动力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