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拓宽读书新领域塑造“四有”远航人●刘桂秀(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工会)我们石油一厂,现有职工一万八千人,是全国大型企业,已有68年的建厂历史,素有“中国石油第一厂”之称。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四有”职工队伍,十几年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厂党委始终坚...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自“出炉”以来就烦心事不断,还差点被北京保温瓶厂送上法庭。总算有惊无险,遇难呈祥。最近又一次幸福地得到解脱。据说在上法庭之前,经“有关方面”调解和协商,双方实现了庭外和解:《贫》剧获准继续播出,剧组和电视台则向保温瓶厂赔礼道歉,并在适当时候对保温瓶厂作实事求是的正面报道云。不知“张大民”对这个结局有何感想。从事情终于解决的角度说,是不妨偷着再乐一回的,解脱出来总是一件好事,而且也不同“割肉出血”,避免了伤筋动骨的痛苦。至于作正面的报道云云,本是份内之事,更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报的办报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即企业报新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两个字:“我厂”。我把手头的160余种企业报粗略地翻了翻,头版三到五条标题中出现“我厂”的有40份,一到二条标题中出现“我厂”的就更普遍。而类似这种情况,局办报纸反复出现“我局”;公司报纸反复出现“我公司”;院校报纸反复出现“我院”等等。这种新闻标题制作中出现的现象,可以称得上是企业报头版标题中的通病。象“我厂87年质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我一企业升级总目标”、“我厂综合服务公司七月一日正式挂牌”、“我厂厂长×××被聘为编委”、“我厂十次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世博会渊源流长,上海与世博会同样相知已久,只不过许多史实被历史尘埃掩盖了。上海天厨味精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就曾经四次参加世博会,并三次获大奖。天厨厂创始人之一的吴蕴初深谙产品宣传之重要,1925年,在由国内工商界巨头张謇担任审查长的第三次全国地方物品展览会上,天厨“佛手牌”味精获得一等奖后名声鹊起,便萌发更大范围宣传“佛手牌”味精的心思。1926年,吴蕴初获悉美国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为纪念美国独立150周年,举办万国商品博览会,遂将“佛手牌”味精作为中国国货商品赴美参展,一举获得大奖。博览会“评奖…  相似文献   

5.
有一家报社总编说,他去年收到几封来自亏损企业的信件,反映一些记者患了严重的“嫌贫爱富”症。效益好的企业里记者整天象走马灯,而亏损企业门可罗雀,多年难见记者的影子。他们诚恳希望报社派记者到穷厂走走,向报社道道企业的苦衷。有的记者为什么会“嫌贫爱富”?除了正常采访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有的人去富厂采访,除了吃好住好以外,还能捞到“红包”等灰色收入。而去穷厂,至多是招待一餐便饭而。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偿新闻之风盛行,花样不断翻新,新闻发布会接连不断,“新闻穴头”应运而生,记者拿“红包”司空见惯,记者…  相似文献   

6.
我的第一篇稿子之所以能变成铅字,得益于我“初生牛犊不怕虎”。1993年暑假回家,我去县城时,看到东高庄村南有一高大壮观的“工”字楼,一问才知是东高毛纺织厂捐资130万元建成的一所县办厂助学校。我学新闻报道半年多,剪贴本上仍是空白,何不去碰碰运气呢,于是,我改道去采访厂总经理宋永恒。他是农民企业家,(人民日报》曾刊登过展示他商场风采的文章——《谈判桌上的较量》。他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多次捐资助教。走到他办公室的门口,我又犹豫了:人家是大经理,事务又多,能理睬我这个报道员吗?转而又想,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  相似文献   

7.
近日,接连读过几篇加署本报评论员的破“三铁”文章,引用的事例均系前几年的“老年历”。一则消息称;某厂1986年第一次破“三铁”,有8名中层干部未被聘用。接着1988年第二次破“铁交椅”,原4名副厂长中有1人被解聘降职使用,原104名中层干部受聘的只有85人。诸如此类破“三铁”文章,乍看标题倒也蛮唬人的,但细一琢磨,不禁疑窦顿生:其一,报道内  相似文献   

8.
在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丰堆仑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混凝土彩色瓦厂——“士利瓦厂”,该厂生产的“彩色水泥瓦”是目前市场上较好的一种新型屋面覆盖材料,它是用“水泥、河砂”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经“自动搅拌及自动化PLC控制系统”加工,通过“128吨的全自动数控液压成型机械”压制而成。经多年消费者试用,得到用户好评,被称之为瓦中精品。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自2001年11月12日起开辟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专栏。一个月来,报道了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大量典型事例,弘扬了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12月9日,该专栏又推出一篇专稿《便民电话贴民心》,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北京市政府为加强与市民的联系所采取的“便民电话”措施。 报道称,北京市政府原有一部“市长电话”,但不怎么好打。为改变这一状况,市政府将原市长电话改号为容易记忆的“12345”,加编制20人,设10个人工台,50个自动台、同时在18个区县及各大服务系统中设立分台。这样,便…  相似文献   

10.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1.
迷信印刷符号使我一“走麦城”。采访时,总要接触到大量的材料,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材料所记载的情况和数字应当是可信的。但是,在写稿时如果不加核实地引用,也会出现错误。如1987年3月17日,我撰写的一篇题为《石油二厂挖掘潜力,发动职工进行技术改造》的消息稿,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是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从厂有关部门提供的铅印材料中摘抄的:“石油二厂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先后对22套主要生产装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这些老装置的处理量提高了2倍。”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12.
滥称“战略”及其他聂冷近一时期,每天浏览报纸,总少不了有那么三两条使用“战略”这一军事名词的新闻标题映入眼帘。什么某地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啦,某厂实施“名牌战略”啦,某公司实施“精品战略”啦,某市制定“五四三战略规划”啦,等等。有的甚至把一个乡村...  相似文献   

13.
近日,接连读过几篇加署本报评论员的破“三铁”文章,引用的事例均系前几年的“老年历”。一则消息称:某厂1986年第一次破“三铁”,有8名中层干部未被聘用。接着1988年第二次破“铁交椅”,原4名副厂长中有1人被解聘降职使用,原104名中层干部受聘的只有85人。诸如此类破“三铁”文章,乍看标题倒也蛮唬  相似文献   

14.
新旧刑法与“扫黄”“打非”●徐海今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法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从事“扫黄”“打非”工作的同志来说,认识新旧刑法对“扫黄”“打非”的规定的异同是十分必要的。一、旧刑法对“扫黄”...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广大”一词似乎用得有些滥了。诸如“全国广大人民”、“全省广大群众”、“全县农村的广大干部和社员”、“××厂的广大干部、职工”之类,不胜枚举。“广大”是多少呢?“全国广大人民”有九亿多;“××厂的广大职工"代表多少就很难说了,可能是几千人,也可能几十人。象我县有个单位仅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报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文味”浓,“新闻味”淡。所谓“公文味”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公文化。企业作个决定,发个通知在厂报上摘发;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在厂报上摘发或全文转发。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17.
邮局,紧急追稿业务助理员宋士兵在全军6次将光纤应用到油料管理上,研制出了大罐光纤遥测系统,已申报了国家专利,报道员小张根据这件事写了篇稿件。稿子发走后,他向仓库主任牟善增作了汇报。当牟主任听说他把“申报国家专利”写成“获得国家专利”时,斩钉截铁地说:“不发稿件也不能写假新闻!”牟主任当即对小张进行了批评。随后,他亲自带车到驻地华丰邮电局前去查找稿件。忙活一上午,终于从上千封信中找出了那篇失实的报道。当他把稿子修改厂一遍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山沟里的“新闻发布会”“报道员请注意记录,下面由保管一队队…  相似文献   

18.
时下,“议事日程”、“议事规则”等用语在讲话材料、汇报材料中出现频率比较高,譬如:把某某工作列入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党委(支部)议事规则……按理说,依照“议事规则”,纳入“议事日程”之后,紧接着就应该是提到“办事日程”,按照“办事规则”,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了,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当前有些单位领导“议事”一结束,所议之事便再也没有下文了,这叫:久议不决,常议无果。  相似文献   

19.
在编发一篇稿件时,有这样一句话:“厂领导把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实公诸于众……”引起了我的思考。显然,这里公诸于众的“诸于”是错了。作者并不了解这个“诸”是一个书面的文言词语,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因而在后面再加一个“于”字就重复了。“诸于”则是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古时妇女的外衣,用在这里岂不令人费解。联想到在其它来稿中还有类似的错误,如“见诸于行动”、“付诸于实施”等,其中的“于”字都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传播》2007,(2):32-32
南宋理宗时期,赵在其所著《朝野类要》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行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此为中国历史上“报纸”与“新闻”的第一次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