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湘 《湖南教育》2005,(10):22-22
“题”是人的额头“,目”是人的眼睛。额头和眼睛是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叙事作品的题目,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因此,大部分标题都是标示题旨的。我以为,最巧妙、最耐人寻味的是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标题。小说中,愚昧的群众把革命者的鲜血作为医治痨病的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要疗效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必须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标题标示的作用是标示题旨,文本题目标示题旨的形式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文题直接揭示题旨。如杜鹏程的《保…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两篇小说,一篇是《故乡》,一篇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是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录有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于 1919年、 1927年,时间前后相隔 8年之久,但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一、小说取材   这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的中国社会。《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秋瑾被害;《夜》则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而作家们也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探寻中国的前路。   二、标题艺术   《药》《夜》都是一字标题,简洁至极而又意味深长。这两个标题都虚实结合,富…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作小说抱着“利用它的力量,来改造社会”(1)的鲁迅先生,“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而小说《药》,正是作者借用——人血馒头,开给当时改革社会家们的一付良剂.关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3)本文不打算去探讨;就是“格式的特别”(4),也不想全面去研究.今天,本文仅就人物刻划方面,略谈一、二,以求教于同志们.那么,《药》的人物刻划,究竟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呢?我认为,这就是作者惊人的简练,抓特征,重神似,而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之余地.正象作者自己说的:“我力避行文的  相似文献   

8.
一、在标题分析中点拨渗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一剂“药”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涉及到三类人物。文章正是通过对“药”的描述,刻画出不同类型人物,由此进一步探求医治弱国愚民的良药。可见,从含义深刻、统领全篇的标题点拨入手,可以顺利地进行德育渗透。二、在作者简介中点拨渗透。有些课文,除作品本身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外,其作者的人格人品和人生经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如教学《离骚》,就不能不谈屈原。三、在时代背景介绍中点拨渗透。有些课文的创作背景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它进行点拨渗透…  相似文献   

9.
梁艳 《现代语文》2007,(3):41-43
《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药》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其主题是: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引起疗救的注意”。分析这一主题的方法很多.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主题时,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家对于欲望叙事的热情,近年来正在逐步演化为一种集体性的写作行为。举目所及,很多作品皆是枕头加拳头之类的俗套情节。偏偏还有些评论家对此大加赞赏,美其名曰“揭示人性、疗救病苦”。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小说《药》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极其悲凉的故事:革命者为麻木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麻木的群众却将烈士的鲜血当“药”享用。众所周知,在故事情节上,鲁迅先生采用了双线结构,人物难分主次。可是从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华夏两家就是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状,着眼于暗线中夏瑜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9.
《猎户》这篇课文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①为什么这篇课文题目不叫《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而叫《猎户》?②老版本中“他(指百中老人)说,‘獾肉好啊,是医治牲口的良药,明天打一只来你尝尝。’”新版本把“是医治牲口的良药”删去,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③课文中“据统计,去年一年他们打猎小组打了四百三十六张大皮子哩。加上兔子和野鸡,足够一千只冒头。”这句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20.
《三名城》是证伪三部曲,同时也展示了疗救社会的药方。它一方面承继了家族史小说时期的自然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直接指向了《四福音》的社会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