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衬托法”是指在一篇文章中,为了使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表现得鲜明突出,而用其他事物或思想来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技法。衬托法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深化。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总评中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托孔明为加倍乖巧,其正村也。”除了毛氏所说的正衬、反衬两种形式外,通常见到的还有旁衬和上下左右衬。正衬法。所谓“正衬”,就是“以美衬美”,是一种用性质相同的比较美好的客体(人、事、物)从正面衬托更加美好的主体(人、事、物)使主体显示出超越一般,异  相似文献   

2.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言彼衬此,以宾衬主,使主体形象得到更好的强调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掌握衬托手法对阅读和写作都很有用处。怎样学习衬托呢?语文教师应做一个高级烹调师,课内课外结合,采集各种衬托知识的五味,为学生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肴,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从课内导向课外,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说到衬托,我们自然会想到清人毛宗岗的精辟论述,他在评批《三国演义》时,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批语里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衬孔明之乖巧,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乖巧,  相似文献   

3.
“烘云托月”,即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云”,以突出主体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月”,从而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种手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法。衬托法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好的艺术效果。衬托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别,最常用的是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主体与衬体之间,可以分为人衬人、物衬人、物衬物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这是人衬人。杜甫的祖父杜…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第十册12课《火烧云》的作者萧红以新的活泼的文笔,巧妙地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火烧云的绚烂多彩、形态万千的变幻美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之情。以近衬远。文章一落笔,就着意描写霞光照在地面上的奇异的色彩和光泽,由近衬远,以衬托天空中火烧云“烧”起来的动势和壮观景象。用红红的“小孩脸”、红的“大白狗”、金色的“白公鸡”、紫檀色的“黑母鸡”、金色的“小白猪”以及“金胡子”等烘景托云,把农家生机勃勃的生活情态融入画面以衬托云景图。这种间接描写的衬托手法,落笔不凡,角度奇巧,把霞光渲染得绚丽多彩。以形衬变。云形无定形,云态无定态。作者却以有形衬无形,有态衬无态,以形衬变。“马”“一会  相似文献   

5.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异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人们往常的形象化说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根据衬体和本体的关系.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相似文献   

6.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写的是江湖艺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演技。文中多用“侧面描写”之法,收到“烘云托月”,“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一、以琴师、黑妞“正衬”白妞小说为塑造白妞形象,先引出琴师、黑妞,以他们演技之高来正面衬托白妞的演技,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琴师虽其貌不扬,但琴声“抑扬顿挫、人耳动心”“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唱得更是“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观众皆“以为观止”。甚至还写到台下观众竟以为“黑妞”即白妞。…  相似文献   

7.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9.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0.
“比”中悟道,就是教师遵循语文科的读写规律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点,在反复钻研教材中,对作者所描写的人物、抒发的情感和阐述的事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照和比较,从而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变为具体、鲜明的形象,便于小学生感知和领悟。“比”,可分为衬比、抽比、换比、联比和读比。一、衬比,即衬托比较。事物互相衬托比较,揭示出的本质方能鲜明突出。文中蕴含的真善美在假丑恶的衬托比较中,会产生更加强  相似文献   

11.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写人记事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正面写尽,荡开笔墨,换一个角度,间接再写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烘托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读者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描写对象,达到“未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纵览中学语文课文,侧面描写有多种类型:(一)正衬式侧面描写用同类事物或人物正面衬托所要写的事物或人物,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此法犹如古人所云“水涨船高船更高”。例如高中第四册课文《明湖居听书》,为了刻划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形象,用其同类(徒弟)“琴师”、“黑妞”…  相似文献   

12.
教书二十年,总有学生问:老师,衬托与烘托如何区分?老师,反衬和对比怎样辨别?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烘托与对比是十分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运用广泛,特别是在诗词中。正衬与烘托、反衬与对比,不仅学生容易混淆,就是不少复习资料也是如此。《辞海》对烘托的解释:①国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提示:《钻石》一课写了两颗钻石:一为物质的金刚石,一为精神的拾金不昧好思想,二者互为比衬,相映生辉,但最终突出的还是新中国青年不为金钱所动的纯朴与善良。本设计拟采用“球形”教学法展开教学,扭住“球心”——钻石,前后联系,互为衬托,在比较中揭示文章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近代小说《明湖居听书》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 ,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 :一、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 ,蕴含狂热观众 ,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 ,直接描写很不容易 ,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 ,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 :一是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 ,“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11点钟 ,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 ;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 ,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二是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 ,但“不断还有人来”。因为人多 ,…  相似文献   

15.
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阅读中的所思所感形诸文字,写成随感录式的作文。读,因为有写的需求,就会渗透思索的因素和钻研的精神;写,因为有认真研读作基础,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容易找到怎样写的门径。学生写“课文一得”作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我们给每种形式,姑且取一种名称,以资区别。如: 摘录式。在摘录课文有关句、段中,融会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比如:“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反衬?请看:‘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以正衬正,洁白衬明净,更显其明净,叫衬托;叫声衬幽静,以反衬正,倍增其正,叫反衬。”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窄狭,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特的艺术匠心。一、以喜衬悲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沦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  相似文献   

17.
衬托就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它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一种辞格,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某事物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或有差别的条件来衬托某事物称反衬。把衬托作为文章技法,炉火纯青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并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境界的,当数苏轼为亘古第一人,当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千古第一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的上片一开  相似文献   

18.
旁衬是映衬的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特点在于利用事物间近似、联系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旁衬的双方是相映成趣的“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借助“绿叶”之“绿”映衬出“红花”“红”得鲜艳。在写作中娴熟运用旁衬手法,能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获得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一巧用旁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诗文和绘画在许多表现技法上是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古代画家画“清风徐来”,或用柳枝摆动来衬托,或用鹰毛翻卷来比照,以实衬虚,才能给人以真切的感觉。同样,文学艺术遇到状写流水、月光这一类难言之物、难状之  相似文献   

19.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作者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而“喜”是如何来衬“悲”的?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对于其愉悦的原因,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的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自然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