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刊98年1·2期合订本第39页登载有一篇短文,此文作者认为“人不是脊椎动物”,所持的理由是“人类和其它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即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人类有自己  相似文献   

2.
在教过小学自然第六册12课《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后,有这样一题:“人是不是脊椎动物?为什么?”此题自然练习册上肯定;人不是脊椎动物。根据脊椎动物的本质特点,我认为人是脊椎动物。为了正确地处理好这对矛盾,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脊椎动物的本质特征,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下面是讨论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有这样一个问题:人是不是脊椎动物?为什么?许多教师这样向学生讲述:人不是脊椎动物。因为人虽然起源于动物界,但已经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已经超出了动物界,成为自然界的改造者。人不在动物之列,更谈不上是脊椎动物。笔者认为对于小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作业题:人是不是脊椎动物?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许多自然老师和自然教研员纷纷给编辑部来信询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人具有和脊椎动物相类似的结构特点,应归属于脊椎动物一类。另一种认为人因为有语言,有思维,能制造工具,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人根本不是动物。 很有意思,这些争论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十九世纪中叶,那时的人们就为这个问题争吵过,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和动物同类,说我们是男人和女人,而不是仅仅高明些的一种猿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小学自然阅卷中,有一道判断题是“人是脊椎动物( )”。当时有很多教师对这一命题存在分歧。有的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比如本刊一九九八年第1、2期中刊载的湖北省天门市多宝镇三环小学陈春清老师的见解。陈老师认为“从生物划分的角度而言,人的确是脊椎动物,但人类早已区别于  相似文献   

6.
最早发现危险的那只狼 ,通常不是逃走 ,不是躲回狼群 ,而是将敌人引向相反的方向 ,让同类得以脱险。鹿及其他一些动物也是这样。动物的这种“奉献”精神用传统的进化理论是很难理解的。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汉弥尔顿认为 ,动物的“奉献”精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就是动物中存在“血缘淘汰”进化现象。汉弥尔顿观察到 ,北美草原狼在亲子和其他幼狼共同遇到危险时 ,往往是先救援其他幼狼。这种看似“舍己救人”的行为其实从遗传角度上看是有道理的 ,因为亲子身上的遗传基因有相当部分和自己是重复的 ,而先救助其它小狼对保持狼群整体遗传基因绝对…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基本思路 自然课中教学生认识六类动物,前五类是脊椎动物,最后一类是昆虫。两栖动物的认识居五类脊椎动物之末,因此有条件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为类似科学家发现新物种的过程,让学生处在探索的情境下学习。基本思路: ● “青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 “什么动物和青蛙相似?”找青蛙的同类——蟾蜍。 “这两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 “这两种动物同属于哪一类动物?”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与前四类动物都不同。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里的“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呢?首先要明确课文中的“脚”是特指“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脚,其概念的内涵与人或动物的“脚”的概念的内涵不同,即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二要明确人或动物的脚与爬山虎的脚不同:①前者数量是确定的,而后者不确定.②前者是用  相似文献   

9.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类动物,它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已十分复杂和完善。它分布广,对自然界影响大,同人类关系密切。所以,认识和了解脊椎动物,利用控制和改造脊椎动物,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向初中学生教好这部分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脊椎动物”基础知识中关  相似文献   

10.
无个性即无人才。“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不需要“克隆”,学校不能成为生物工厂,靠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无个性、无特长的“标准件”学生过日子。人有共性。从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到柏拉图的“四足无毛动物”,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到精炼的科学阐述:“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类一直在设法描述和反映这种共性;人有个性。正如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学语文课中的德育和美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认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修完课程并考试合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教育机构的目的完全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了把人看作主要是理性的动物,但新近的思想提请人们注意人的无意识的欲望和情操,那些欲望和情操是掩  相似文献   

12.
许多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具有迁徙的习性。迁徙作为是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搬家”。生物科学家认为动物的迁徙至少具有以下全部或大部分的特点:1)同一种动物在改变居留地时几乎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内进行的;2)它们迁徙时往往成群结队,经过相同的路线最终到达同一目的地;3)具有周期性,一个往返大都为期一年。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认为“3”和“7”是大吉大利的,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3”是完善的数字。“3”体现了开端,中期和终端,说“3”具备着神性。当时的西方文化认为,世界是大地、海洋与天空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三项”内容构成、即动物、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个用“其它”一词的例子:“有一种鱼身体象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侯,比普通的火车还快。”(六年制第七册《海底世界》) “其它”是从“其他”分化而来的。它们的意思都是指“别的”,“其他”指“别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5.
地球从形成至今已有 4 5亿年的历史了 ,原始脊椎动物始现于 5亿多年前。伴随着动物由低等向高等的进化、辐射和发展 ,地球上各陆块也经历了几度的离与合 ,陆块位置的相对变化进而影响了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通常认为 ,地球物理的历史变迁是形成现今脊椎动物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对于如何合理解释现今世界上各大洲、大洋的形成和大陆动物区系的差异 ,有不同的学说 ,其中大陆漂移假说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该假说是在 1 91 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他根据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海岸线几乎可以互补吻合这一事实 ,结合其它方面的证据 ,…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为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提供科学理论范导,在多维哲学视野里对人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应当遵循“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相统一的路径,才能引出新的正确结论。在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外在关系考察,人本质是“经济动物”和“政治动物”的统一体;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上考察,人本质是“经验动物”和“信息动物”的统一体。人的本质表现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外在本质与追求成熟和知识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是追求意义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2002,(9)
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是同时出现的吗? 脊椎动物是如何起源的?人类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是同时出现还是起源于多次进化事件?脊椎动物是先发育出脊椎还是头颅?这些困惑了科学界一个半世纪的问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等人关于“海口虫”的最新研究中找到了答案。 海口虫化石发现于昆明海口附近5.3亿年前下寒武纪的古老地层中,属于澄江动物群的一  相似文献   

18.
“钟”到底指什么小学语文课本《小站》中有这样一段话:小站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地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有的人认为这里提到的“钟”是响器(即敲击的钟),和电铃一样是用来发出信号的。有的人认为这个“钟”...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学生子贡能“闻一以知二”,另一学生颜渊能“闻一以知十”。这两人都得到他们老师孔子的喜爱。因为他们的学习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所谓“举一反三”的“一”和“三”,并非实数。前者是指学生从老师那里接受到的知识、经验;后者是指学生在已知的前提下推知未知,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告知往而知来者”。这是对学生起码的要求。如果有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告诉他一个方形的东西有四只角,一只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这时还要问其它三只角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他就认为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鱼也睡觉吗?     
“鱼到底睡不睡觉?如果睡觉,鱼怎么没有‘卧(wò)室’呀?如果不睡觉,那它为什么每天都那么有精神呢?”一位小朋友来信这样问。那么鱼到底睡不睡觉,怎样睡觉,看过下面的文章您就明白了。很多人误(wù)认为鱼类是不用睡觉的动物,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误解。事实上,所有的脊(jǐ)椎(zhuī)动物都一样,是以睡觉来恢复中枢(shū)神经系统与肢体的疲(pí)劳,鱼类身为脊椎动物的一员,怎么会例外呢?所以鱼是睡觉的。只是鱼睡觉的方式与人不同,因为鱼没有真正的眼睑(jiǎn),因此,鱼儿无论睡着、醒着眼睛都无法闭上,甚至鱼儿死了,一样眼儿睁得大大,“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