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政府以民族关系为纽带 ,旨在建立斯拉夫民族的反德统一战线 ,以配合苏德战场的军事斗争 ;争取斯拉夫国家支持 ,与英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利用斯拉夫运动 ,将东欧变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利用斯拉夫人之间的跨界民族问题 ,兼并东欧国家的领土。  相似文献   

2.
苏联和南斯拉夫民族政策失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虽然民族问题是其共同诱因之一,但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点:在联邦问题上,苏联的高度集权和南斯拉夫的过度放权,都们高了绝对分权的原则,从而使联邦制陷入危机;在党的建设问题上,苏共中央忽视民族因素,在其决策机构排挤民族干部,造成对立情绪。南共联盟则实行党的联邦化,造成民族主义的泛滥;在对待主体大民族问题上,苏联过分突出俄罗斯民族,南斯拉夫则削弱塞尔维亚民族,都产生了消极后果;在民族的产生及消亡问题上,苏联人为地消灭和同化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共同体”,促进国家的一体化。南斯拉夫则依靠行政命令制造新的民族,主张多元化,否定“南斯拉夫主义”。这些作法均违背了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终因未能把握好处理民族问题的“度”而殊途同归,导致了联邦的解体。  相似文献   

3.
朱晓刚 《教育史研究》2006,(1):14-16,4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运动和学术自由(1956-1958)阶段;教育大革命(1958-1960)阶段;高等教育事业全面调整(19601965)阶段。在这十年,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三对矛盾的交锋:“苏联模式”与“去苏联模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集权”与“放权”。  相似文献   

4.
苏联是一个以多民族为主要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它是名为联邦制而实为集权制国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几乎没有自主权,这加深了它们对联盟中央政权的对立情绪;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加深了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民族不满情绪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苏共控制力量削弱后,长期的历史积怨如火山爆发,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5.
1955-1960年,美国研制并应用U-2间谍飞机侦察苏联军事情报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苏联高新技术特别是军事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次,1955年赫鲁晓夫拒绝了艾森豪威尔“开放天空”的动议;最后,美国情报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1960年,赫鲁晓夫下令苏联导弹部队击落一架U-2飞机,维护了苏联国家主义及国际法的尊严。其影响广泛深远:第一,U-2飞机事件使标志美苏关系缓和的“戴维营精神”荡然无存;第二,U-2飞机事件给1960年苏美英法四国巴黎首脑会议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第三,U-2飞机事件还引发了美苏之间新一轮抗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相似文献   

6.
西洋史述评     
本文是经学视角下的西洋通史的简要诠释、希腊罗马代表文明民族遗留的教化典型,犹如发育成熟的大人。野蛮的日耳曼和斯拉夫则象天真的儿童。儿童模仿成人动作而发育。这些原始民族的部落在希腊罗马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的近代民族国家。文章按时间先后依次介绍拉丁、条顿、斯拉夫、盎格鲁萨克逊四支民族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50、60年代,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二是70、80年代,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三是90年代至今,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个人创造少,多人合编多;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妖婆雅加     
梁琰 《中学俄语》2010,(5):39-40
妖婆雅加(Баба-Яга)是斯拉夫民族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不仅在俄罗斯,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斯洛伐克等斯拉夫民族国家都盛传着各种关于雅加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资本主义的认识杨庆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三种道路的选择。第一种是“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第二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第三种是“一...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源于其文化领域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熟。但是在19世纪开始之后,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发展进程发生了偏差,向着种族优越感倾斜,并为军国主义者和民族狂热分子所利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所完成的统一,又导致了一种更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意识,从而进一步向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演变。德意志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经济的增强,更迫切需要这种民族意识的张扬。于是,德意志民族意识最终与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相结合,导致了两场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2.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in Germany is presented as a feminised profession. This is defined and qualified, showing what sort of schools women are employed in and why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women's opportunities in certain school types.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as to why women were allowed to enter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when they did, linking women's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national shortages. The prejudice still existing against women's professional status within the employment sector is questioned. The paper shows how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 in Germany has been feminised and how the feminisation of a profession affects its pay and social prestige.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领土分割,经济凋敝,主权地位及冷战中的联盟归属被悬置。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德意志民族心理经历了一个重塑过程。德意志民族心理的重塑,为1949年新生的国家——西德的外交方略的形成奠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Whereas supra‐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past decade have been criticised for their possible harm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autonomy, the Bologna process — as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 has received much more positive reactions from national governments, at least in the rhetoric sense. Nevertheless,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of governments can be noted to do justice to the agreements made in the Bologna Declaration (1999) . In this article, we shall try to explain the (gradual) change from Euroscepticism to acceptance of harmonisation attempts in higher education. We shall furthermore exemplify this change process by looking at developments in a number of European countries: UK, Greece, the Netherlands, Norway, Portugal, Austria and Germany.  相似文献   

15.
二战的缘起,其实还存有民族问题的潜因.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战前和战时在对被侵略国民众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同时,一再利用有关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兴风作浪,煽动民族敌对.这是歪曲、滥用民族自决原则,为其战略目标服务的历史例证,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德国经过深刻反思,得到了欧洲各国谅解,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而日本却拒不悔罪,一意孤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德国相比,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是1868年以来唯一一次失败,故不甘心;加之美国的支持,日本战后政府与前政权的承继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对天皇的盲从及右翼势力的强大等。到21世纪初,由于日本仍拒不反省,右翼势力不断坐大,对亚洲各国的侵害变本加厉,同时也使日本日益孤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英国实行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纯粹外交”政策。这是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的和平主义、反战主义、理想主义思潮的兴起,经过反复斟酌而采取的全球性均势政策。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缓靖政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国家权力是国家教育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国家教育权是在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又是一个教育立法的过程,德、法、英、美四国的实践表明,教育立法在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述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例举韩国、新加坡、德国与澳大利亚重视职业教育对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说明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公民的个人经济收入;职业教育能够促使农民工、城市社会青年、学生及企业员工获取多种技术等级证书,培养整个社会人员的就业率,使个人为国民总产值的提高做出贡献;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民工进城后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发财致富,有利于农村加快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的美德关系是美欧关系的核心。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德外交以193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持中立立场拒绝干预德国内外事务;第二阶段,逐步背离中立原则,走到德国的对立面。从总体上看,美国对德政策具有冷漠无为的特征,它是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新政”改革、美英矛盾、美国现实军力的落后和罗斯福总统的独特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