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作文》2006,(3)
清代有人作过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风帆半张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半歌》阐述的是一种“半半哲学”,即“允执其中”的哲学,妥善平衡人生矛盾的哲学。其核心理念就是:知足常乐,劳逸适度,求取有节,处事不怒,襟怀淡然.平和永驻。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社会拼搏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小圆圈儿,它刚出生,就乱蹦乱跳,可活跃了!可是,正因为它老是蹦着,一下又蹦到了尖尖的茅草上,“刺啦”一声,一个完整的小圆圈儿被分成了两半,一半不知蹦到哪儿去了,另一半开始流浪,寻找自己的朋友。半圆在马路上小心地走着,走着,它找到了一大片草地,在上面美美地睡着了。等它醒来,发现自己在一张干净整齐的写字台上,旁边坐着一个小男孩。半圆睁着小眼睛瞅着小男孩,问道:“你是谁?”“我?你……你会说话?”半圆说:“当然会,我常听别人说话,便会了。”小男孩对这个可爱的半圆产生了兴趣,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半半。”半圆说。“半半?”小男孩十分惊喜,“你好,我叫圆  相似文献   

3.
有个小孩叫全全,却有个外号叫“半半”。有一天,“半半”吃饭了,但只吃一半。吃了的一半对碗里的一半说:“球场上见。”话没说完,“半半”到了球场上,但他只踢了半场,踢了的半场对另半场说:“书桌上见。”话刚说完,“半半”开始写作业,但他只写了一半。写好的一半对剩下的一半说:“厨房里见。”一转眼,“半半”又到了厨房里,原来,剩在碗里的那一半饭在喊他吃饭哩。吃完了这一半饭,他开始洗手,但他只洗一半。洗完的一半对另一半说:“动物园见。”这回,剩下的那一半可不同意了,在他身后哗啦哗啦地喊:“喂!水龙头没关呢!…  相似文献   

4.
闫红缐 《辅导员》2009,(11):29-29
听、说、读、写、观、想、疑……这些学习所必备的技能,“听”排在首位,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耐心、静心,并充满智慧地听呢?学生智慧的“听”需要教师智慧的“导”,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节物理课,课题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执教者是本校物理教研组组长梁玉老师。这节课表面看上去十分沉闷。课中,他设置了好几个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学生一下解答不出来,课堂上时而出现冷场。  相似文献   

6.
蔡蔚 《辽宁教育》2011,(9):37-3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语文课上。我们在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听着我的沉重叙述.同学们个个面带愤怒。  相似文献   

7.
<正>《礼记·学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探讨教学论问题的专著,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 800多年。它系统阐述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原文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8.
陆亚青 《教育》2014,(12):77-77
平常教学中,都会碰到随堂听课的情况,人人都不例外.一次随堂听课中,一位学生的一句话,使笔者对儿童天真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感悟与了解.那是一堂必须要上好的音乐课.尽管是毫无准备的“家常课”,但因为有听课老师的随堂听课而分外重要,而这节公开课是一年级的音乐课一所在班级学生调皮,他们还没走出“人来疯”的年龄.面对陌生人来听课,他们会配合默契吗?笔者尽管已是“老教师”了,但还是担心,在忐忑不安中走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国画。与其他画种相比.国画往往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水面苍茫,给人以想象的极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大红大绿”是现代人着装配色的大忌,在某种程度也是“俗不可耐”的代名词,我也小心翼翼地躲着这两种颜色;但在陕北,我看到了“大红大绿”的神奇魅力。在一个民俗展览中,我看到许多艳丽醒目的刺绣作品,有围涎、布老虎、童鞋、披风、鞋垫、床单、炕围、门帘、枕套、烟  相似文献   

11.
庞朴 《成才之路》2011,(10):100-I0017
虽然许多动物的许多本能足以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人类的基于理性的智慧,却非任何动物的任何本能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12.
13.
《新作文》2006,(4)
我时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处处留心皆学问,此话一点也不假。日前所见一幕,让人煞是惊奇。一位年青人驾着一辆车要跃上一个小山坡,几次冲刺,都开不上去。这时一位老者说,你不妨倒退着试试。后来,青年人调转车头,一个挂档,便轻轻松松地越过了山坡……在不能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退一  相似文献   

15.
汤凡新从职校毕业后,到南方去打工。有一天,他要从一个城市赶到另一个城市去应聘,因为一个间学告诉他,那个城市有一家大公司正在招聘,他学的专业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可当时,汤凡新手里只有一块多钱了,根本买不起车票,而且也没法找人借。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坐“免费”车的点子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甁子,一般是甁肚大,甁口小。往甁內装水,首先要对准甁口,幷且流量和流速都要适度,这样,才能通过甁口往甁內装很多水;否則,水傾倒得再多再急,大多流在甁子外面,又有何益?人吃飯,也是胃大口小,要把食物送到口里,一口一口吃下去,想不通过口吃飯或者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知識,也有个“甁肚”与“甁口”的关系。不过,这个“甁肚”幷沒有底,“甁口”也因人,因年令不同而异。我始終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上的“甁肚”是很大的,只要我們的敎学方法对头,符合学生的认識規律和年齡特征,循序前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找到了学生智慧的“甁口”,通过“甁口”  相似文献   

17.
“你看看、你看看,我刚刚订正过的‘膏’字,你怎么下面又少写了一个‘口’?拿回去抄写20遍!”我指着杨亮的语文作业,声嘶力竭地冲着他吼道。一转眼工夫,杨亮就把作业本交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真让我哭笑不得:“膏膏×10”。这个小家伙给我玩了一回简便运算的游戏。我气愤难平,起身想到班里找他算帐去,但是转念一想:他毕竟还是给了我这个老师一点“面子”,没有用“膏×20”这个更简便、更省事的方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18.
犹太人汉弗特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一家豪华宾馆,处事甚为“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对不亲躬。  相似文献   

19.
感冒药鸟笼学科的新释经济——经常忘记会计——快快忘记统计——通通忘记设计——设法忘记计算机组织——祭祖微积分——危机分,微微累积的分数明史——明天就会死宋史——送死西洋史学史——死了又死擒拿术大夫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郑辛遥 《历史教学问题》2007,(5):F0002-F0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