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牡丹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选取书中的典故翻译为例证进行研究分析。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汪榕培教授是如何做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的,并对汪教授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5.
《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是汪榕培先生的收官之作,也是其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思想和成就的总结和梳理。全书紧紧围绕"传神达意"的典籍翻译思想,即展现了该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及成熟,也通过古典散文、诗歌和戏剧的翻译实践,阐释了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并为该思想在典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叶玮玮  杨俊光 《海外英语》2014,(3):141-142,148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翻译缺省现象尤为常见。但译者可以通过翻译补偿策略,有效减少翻译缺失。汪榕培教授的《邯郸记》译文文学性和创造性极其突出,翻译忠实生动,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通过研究汪榕培教授英译《邯郸记》中的补偿策略,并对原文部分难译点重新试译,求与汪老师探讨交流,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理论为汪榕培先生的“传神达意”理论,这一理论源自他三十多年的翻译实践,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意蕴。“传神达意”是一个偏正短语,即以达意为基础,翻译出典籍的精神内涵。在第八届中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上,“传神达意”理论提升到了整个中国典籍翻译领域的高度。在典籍翻译的实践中,汪榕培先生很好地运用了“传神达意”的翻译原则,完美结合神似与形似两个标准,不仅传达了原作的内容意蕴,也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内涵。文章将以《桃花源记》为例,结合林语堂、杨宪益先生的《桃花源记》英译本,对比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分析,并进一步体现“传神达意”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牡丹亭》最为著名的白之和汪榕培的两英译本,对比其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方式,提出日后推介汉籍英译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易经》借助丰富的动植物隐喻阐述了人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隐喻翻译也成为《易经》外译的难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思想映射的认知过程。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易经》对隐喻的翻译传神达意,有效再现了《易经》的智慧和文化。翻译是一种具有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译者自身主观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均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该研究旨在通过布迪厄惯习理论分析《易经》汪译本中动植物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汪榕培翻译惯习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语作品的美学现象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试以《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14.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16.
张子涵 《海外英语》2020,(7):156-157,175
典籍英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汪榕培在翻译《诗经》时,首次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传神要求译者关注文本的意境、风格、音韵、情感的等,达意要求译者关注字词、修辞、文化、目的等,并将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该文阐释了传神达意的内涵并就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分析了其是如何实现传神达意这一翻译标准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英美影视作品不断引进,字幕翻译应运而生,"神翻译"一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神翻译"的评价亦有褒有贬。那么,到底什么是"神翻译"?在近年流行的英美影视字幕翻译中出现了哪些"神翻译"?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探析,以求对字幕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汪榕培教授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实践者,成果斐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传神达意"的译出方法与路径。作为教导者,汪老师也培养、激励了一批典籍英译的后辈。本专栏文章作者基本上是汪老师的博士毕业生,他们的文章围绕汪榕培教授翻译思维与应用实践展开,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7,(5):79-85
译介人士译作等身者,常因翻译有道而付诸笔端。作为《诗经》最新全译本译者,汪榕培教授数次撰写专题文章,纵横捭阖地类分、比读中外《诗经》英译道法,其定量定性的非常论,遂成为典籍翻译研究与批评领域借鉴性常识。  相似文献   

20.
洪琪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7-129
《庄子.内篇》篇名形式工整,寓意深刻,对其翻译是一种挑战。本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言功能与翻译方法为理论基础,从原作的语篇和功能上对林语堂、冯友兰、汪榕培三人的不同译作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篇名应当以发挥语言的呼唤功能为重,采用传意翻译法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