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经验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预学”,课堂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但这必须建筑在理想的“预学”上,只有理想的“预学”,学生才可获取阅读感悟,也才能促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宋颖 《云南教育》2006,(11S):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人了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将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变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在对待学生的阅读感悟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试用修订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简称“大纲” )都分别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提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我以为,在“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几个方面中,“感悟”最为重要,因为离开了“感悟”,积累的东西就不好消化,熏陶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语感的培养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为此,弄清楚“感悟”为何物,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有切实的培养,最终带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应当从理论与实践上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伺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感悟能力.我在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用“巧”带“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确保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以来,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及学生年龄的特征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7.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1):28-29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8.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9.
当前数学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关注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学会“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感悟”是语文课堂标准中的关键词,感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策略。对学生而方,也只有感悟了,他们的语文水平才能提高。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注重对感悟教学策略的探究,将“感悟教学”作为其主张的“诗意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他执教的《长相思》一课为例,赏析他的“感悟教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惑陪。感悟是受到感动而醒悟。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经验严重匮乏,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切合学情特征、抛开长者经历、遵从摩浯流程地把握感悟的生成元素,那么,学生也只能在被弄得“一头雾水”中,产生不出教学预设均感悟应有绩效。  相似文献   

14.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吉林教育》2004,(9):26-2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校提出的建构“绿色课堂”也旨在实现“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基于此,我大胆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绿色课堂”。力求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感悟、体验、交流的场所,成为学生发现、创造的空间,成为学生探究、创新的天地,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数学教学因此增添些许绿意而独放异彩。在实践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作文“变型训练”,重点在变“型”,通过变“型”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实现作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探索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探”、学生的“写”融为一体的教、练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潘艳 《考试周刊》2012,(81):39-39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对文本悲剧关感的珍视.使原本就阅读能力尚浅的学生更无法真正感受到悲剧文本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需要用真性情赏析悲剧文本.为语文课堂创设良好的悲剧氛围,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深刻感悟悲剧的真正魅力,从而化“悲”为“喜”,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英语教学要彻底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现和教学观,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课堂教学申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旨在阐述“活动”及“参与”在英语课堂教学申的重要性,用以指导实际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