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是一个从外部客观要求向内部主观需求转化的过程,要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实践参与。“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整体构建德育体系首要的观点。德育是以丰富的实践和自身的体验为基础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当代德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道德主体地位的缺失。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道德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确立起来,这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来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因此确立道德主体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德育构建的过程中显得极为紧迫,是当代德育构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代我国德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道德主体坞位的缺失。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道德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确立起来,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从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因此,确立道德主体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德育构建的过程中显得极为紧迫。是当代德育构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德育系统的结构,保持系统的有序性.受教育者是德育系统中的主体,与教育者是主体间性关系.受教育者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真正成为自身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8.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学德育改革中,要通过变革德育观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究竟谁是德育的主体,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厘清德育主体的概念,明晰德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德育实践的深化与德育目标的达成。文章明确提出,德育活动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互为道德认识与实践的客体的同时,共同构成德育的主体。德育活动的展开,德育过程的深化,需要同时发挥师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作用,即一方面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道德学习研究的缺失。道德学习是个体对道德的接受 ,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道德学习成为时代命题的原因是道德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现代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定和对以往“德育眼中无学生”的超越。构建以道德学习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要处理好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道德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这是德育工作的辩证法。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诱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12.
魏林灵 《教师》2008,(4):6-9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必须要经历自醒、自觉的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德育努力,都应该是为了促使学生尽快自醒、自觉。如何让德育工作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在清河县多所学校,我们看到了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的各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德育主体”不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人们对于德育主体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权威主义、中立主义和调和主义三种立场。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占:第一,德育主体之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第二,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第三,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的“自律道德”机制苗慧兰所谓“自律道德”是指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自觉地服从自己确认为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则的支配,在德育过程中主动养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品格。“自律道德”机制是多要素、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各要素具有各自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普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念陈旧,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德育过程中道德情感缺失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从知识教育向养成教育转化,加强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构建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魏慧 《江苏高教》2004,(2):104-106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施教主体,特别是其人格力量对受教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多方影响,人格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德育过程所特有的内、外部作用的环境中,施教主体所显示的双重人格现象值得反思。本文力图从应然道德与实有道德、社会规范与客观必然性、追求道德与追求自由、道德环境与道德行业、道德原则与法律、品德结构的动态与静态六个方面来探究双重人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受教育理念、思维定式、经验惯性等影响,当前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实践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主体成长不充分、学生主体效能不强劲等情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对标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凸显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生成并增强其道德认知、道德养成、道德实践的主体效能。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是德育原理中一个基本概念,涉及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本文关于德育过程优化的思考主要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展开的。一、优化德育过程应研究并遵循德育规律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通过德育过程内部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运动,使个体道德社会化,社会道德个体化,造就或再生道德主体。要实现道德主体造就或再生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根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研究德育的客观过程及内在规律。德育作为一种理论应具有恒常性。即对过去的至少能自圆其说不感到尴尬;对正在发生的能融…  相似文献   

20.
石远习 《教育导刊》2005,(11):35-37
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的效能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情感体验和躬身履行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自主发展的生命实体来看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动性,使之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养成践行道德准则的坚强毅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基于以上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