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玉亮  张利民 《传媒》2008,(11):112-113
怎样理解社会新闻?怎样认识社会新闻的作用和地位?怎样做好社会新闻?这是编辑记者经常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下岗职工再就业报道看舆论引导方法陈秉林电视新闻怎样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面对社会热点,群众情绪激动的棘手局面怎样报道?是纯客观的看见什么说什么,还是避而远之绕过去置之不理,使新闻成为远离棘手的问题、不问人间烟火的桃花源。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坚持正确...  相似文献   

3.
热点报道艺术(上)──新闻业务改革的一股热潮徐占焜何谓热点与热点报道何谓热点?热点是一段时间内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从公众角度看,热点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热点是矛盾的漩涡。从舆论角度看,热点是舆论中心,是具有普遍意...  相似文献   

4.
一个观感极佳的时段————《新闻30’》周迅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新”,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中央电视台《新闻30’》节目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以迅速快捷的报道风格,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热点,赢得了广大观众,将电视新闻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陈智勇 《新闻实践》2013,(10):65-66
“中国梦”报道是近期各级党报的报道热点。怎样报道才能引起读者兴趣和关注?衢州日报打好内容创新、版式创新、文本创新等“组合拳”,力求让重大主题报道回归新闻原点,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焰 《新闻实践》2011,(3):69-70
经济新闻总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重大变革等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经济新闻比之于与社会新闻来说,相对会显得严肃与严谨。作为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主打的都市类报纸,怎样在经济报道方面进行创新,怎样让比较理性的经济报道充满可读性呢?对此,绍兴晚报以“转型升级报道”为抓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经济报道上找到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事业是新闻改革的目的。什么是“中国特色”?其涵义是什么?怎样建设?必须从理性上和实践上探索清楚,不然,无从建设,也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和朝哪个方向改。实际上,当前对“中国特色”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解放日报前总编辑,现为上海记协主席的丁锡满同志。丁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专家、学者。五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40多年来,一直在上海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当过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亲身经历了建国以来上海新闻事业的变革,有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人民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新闻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的同时,法律对新闻的监督也成了必然的趋势。从新闻侵权案件的时有发生并见诸报端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从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到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都有因新闻侵权被推上被告席的报道,有的基层电台、电视台、报社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怎样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怎样辨别分析何为新闻侵权?这是诸家新闻单位及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弄明白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如何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传播发布由记者、编辑采编的新闻信息使公…  相似文献   

9.
王文勇 《新闻实践》2005,(11):53-53
社会新闻虽然不是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但如今不少党报也在积极探索社会新闻的报道路子。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增强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是提高党报社会新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聚焦百姓生活,在报道内容上体现亲和力 党报社会新闻的报道对象应该定位在哪里?我们的实践是:深入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百姓困难,关注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就关注百姓生活这点来说,党报社会新闻和都市类报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都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热点报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新闻传播》2009,(9):123-12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一种发现新闻事实及其价值,判断最佳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和预测报道效果的能力,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热点”问题.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舆论强烈的涉及到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搞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敏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热点”是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往往比较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政治得失.人民群众的要点.反应社会生活某一个方面矛盾的焦点。由于“热点”具有上述特征,它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也是势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刘国喜 《记者摇篮》2007,(7):102-10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即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画、声,形象地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健康热点是重要的新闻资源。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热点一样,健康热点特别是重大热点一般具有时效性强、内含量大、受众关注程度高等特点,因此其成为众多媒体的必选。热点频出,多家媒体又争相报道,怎样跳脱雷  相似文献   

14.
杨光 《记者摇篮》2009,(5):39-39,67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曰前的社会发展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向纵深发展的良机,但是我国的新闻行业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记者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和新闻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在如何行使手中的新闻“权力”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影像就是以报道新闻为目的的影像,主要包括新闻摄影和新闻摄像。 影像是对世界肯定性的描述,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影像表达的是‘是什么’,而不是‘不是什么’。只有肯定的陈述,没有否定陈述。"影像需要分析。通过分析才能理解影像的社会真实。由于合成技术的发展,新闻影像造假不绝于耳,我们怎样证明影像是杜撰或捏造的?  相似文献   

16.
热点问题是某一时期、某一特定条件下与受众密切相关,为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充分报道是媒体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能否抓住并且准确地报道热点也成为衡量新闻记者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热点新闻,采写热点新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7)
记者的新闻兴趣与新闻活动文/辽宁·赵维一、记者的新闻兴趣是记者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名记者为什么写这篇报道?那名记者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报道那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当然,可以回答说,这是当前的中心工作,这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这个人物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时...  相似文献   

18.
崔幽 《新闻传播》2016,(4):87-88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文化热点是重要的新闻资源。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热点一样,文化热点特别是重大热点一般具有时效性强、内含量大、受众关注程度高等特点,因此其成为众多媒体的必选。热点迭出,多家媒体报道,怎样规避雷同?怎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阅读,又建构一种精神价值,彰显省级党报的权威性和文化品格?这是党报跟热点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