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2.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治一治“新闻怪胎”罗建华近几年来,假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起新闻界的高度警惕。从公开揭露的情况看,假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大多出现在周末版、星期刊和一些社会综合性杂志上,这是假新闻演变的一种新情况。这类假新闻可称之为“新闻怪胎”。所谓“...  相似文献   

4.
叶东芝 《视听纵横》2002,(3):109-109
2001年底《新民周刊》对当年假新闻进行盘点,包括“上海将建300层摩天大楼”、“换头术”、“牛津女孩”等曾被多家媒体刊载、一度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名列其中。在信息爆炸时代,假新闻迅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其危害决不亚于伪劣商品。新闻打假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假新闻在新闻媒体的某些领域里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新闻界的高度警惕。An/k开揭露的情况看,假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大多出现在周末版、星期刊和一些社会综合性杂志上,这是假新闻演变的一种新情况。这类假新闻可称之为“新闻怪胎”。所谓“新闻怪胎”,指的是某些嫁接文学手法而虚构或条大的“新闻”,有的美其名曰“社会纪实”,不是新闻而貌似新闻,以新闻的面目在新闻媒体上招摇。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是“代号新闻”,A省B市、甲公司丙经理、王女士李先生,情节有鼻子有眼睛,而所指代的人物地点全系…  相似文献   

6.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7.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就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令人敬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闻就高达50%,除“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外,其它4篇都是新闻翻译作品。对四篇新闻翻译再进行分析,“上海将建300层的摩天大楼”和“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分别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新西兰先驱报》,其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8.
原央视名嘴、新近加盟东方卫视的方宏进,最近在《新周刊》上称:“像真新闻一样,对假新闻的回放同样可以揣测世道:”传播假新闻固然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但是,回味那些个性鲜明的假新闻,却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陈启伟 《新闻记者》2006,(11):31-34
近几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尽管不断打假,但假新闻数量还是连年递增。一些主流媒体为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不断推出纠假新闻。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的并冠以民族情结的假新闻.就不是很容易被人识破。2005年度,一条《国画(八骏图)开启卢浮宫大门》的假新闻显然是“漏网之鱼”,它通过一家权威的通讯社向国内发稿,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作了报道,有些还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将青年画家李景革描绘成第一个将中国画打进世界顶级博物馆的“民族英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造假。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1.
每到年尾,都会有“年度十大假新闻”之类的评选.2011年也不例外,“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最终高居2011年度十大假新闻榜首.毫无疑问,假新闻极大地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损害了新闻从业者在公众心目中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5,(8):79-79
陈军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撰说,新闻打假,首先应当弄清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据笔所知,目前相当一部分假新闻出自“新闻报料人”之口。  相似文献   

13.
新闻阅评     
8月1日,北京日报8版以《假新闻缘何屡屡不绝?》为题发表文章声讨假新闻,文章从今年7月22日华商报刊登一则《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的假新闻的来龙去脉,及其恶劣性质、处理结果谈起,指出近年来假新闻有不断增多之势,似乎几个月不出假新闻倒成新闻了。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看到一篇名为《2003年假新闻回放》的文章(见2004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文中不仅列举了2003年的重大假新闻,还分析了其影响。其中包括了“比尔.盖茨在洛杉矶被暗杀”,让央视名主持王小丫大叫“晦气”的假“车祸”,还有差点毁灭一个微波炉行业的假新闻《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真实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松  唐天啸 《现代传播》2001,(6):128-129
1999年初,北京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消息《中国发现160岁老寿星》,不仅登消息,有的报纸还报道了这位“老寿星”的养生经,搞得沸沸扬扬,炒遍大江南北。可过了不久,有家报纸用《99年假新闻第一案》的标题,揭露这是一则假新闻,是20年前的假新闻卷土重来,是有人借“老寿星”办班赚钱的宣传伎俩。采访者是个聘用记者,压根儿就没有见过“老寿星”本人。凡是刊登和转载此报道的报纸都被“涮”了一回,被人戏弄,无比的尴尬和遗憾。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社会新闻,只是贻害受众,败坏传媒名声,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的造假,其危害性就…  相似文献   

16.
赵金 《青年记者》2016,(21):25-26
今年上半年,关于反转新闻和由“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再次引发的“假新闻真问题”的讨论引人关注.关注点,一是把反转新闻简单地认定为假新闻,并对媒体进行激烈的批评;二是对“假新闻真问题”依然有“宽容体谅”的声音.这提醒我们:新媒体环境下,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许多既有的原则理念已被淡忘,需要我们去厘清和强调;一些新情况要以新的理念去应对,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胜源 《青年记者》2007,(24):77-78
2007年7月,国内媒体爆出了两则轰动一时的假新闻一是“纸馅包子”事件;二是“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尽管二者在消息来源、传播通道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透过它们背后的新闻制作理念,我们不难发现,两则新闻都附着着一层“民生”的华丽外表,而正是这面“民生”的旗号,吸引着散落四处的公众驻足观望、评头论足,进而汇成一股强大的舆论之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认为,许多软新闻的失实,是由编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读者只对“符合自己的某种精神需要或价值判断”感兴趣,对新闻的真实性便“忽略”了。而编辑呢,在“报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挡不住“精彩”软新闻的诱惑,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看得轻于内容了”。于是,假新闻就这样被“共同创造一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确有只是好奇而忽略真实性的读者,但他们毕竟是假新闻的受害者。至于编辑,他所发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对社会、对读者负责。有的读者不关心真实性.那是他个人的事。况且还有关心真实性的读者在。编辑是绝不能因为有读者不关心真实性,自己就可以不重视真实性,这既违背新闻规律,也为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容。因此,“共同创造”的说法,值得研究。我们刊发此文,是想请同行们来讨论假新闻问题,它的根源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六甸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等十篇“力作”“光荣”入选。2007年“圈养虎变身‘野生虎’”的新闻还让我们记忆犹新,2008年的假老虎又重新出山,众多记者为何会冒险求“名”?都是假新闻惹的祸。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名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这位记者先生写新闻凭想象瞎编乱造,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新闻界有人就把写假报道的记者和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的新闻都称为客里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