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府州县儒学的教育经费(下)赵子富二、教育经费的各项支出明代地方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大致有以下几项:1.教官的俸粮与生员的庞膳明代地方学校教官、生员的凛粮或凛银按规定由各地方存留田赋中支付。各儒学规定,府儒学设教授1员,训导4员;州儒学设学正1员,训...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地方教官既包括学政,也包括府州县学的儒学教官。他们在清代的教育体系中担负着教育和教化生员的责任。但是,学政忙于岁科考试,而儒学教官也因生员散居各地并不在学宫中施行教学。那么,清代地方教官如何施教呢?从清代教官的实际活动看,有的著书立说,有的编印书籍,有的创建书院,有的惩恶劝善,通过对生员的劝谕与惩戒进行管理和约束。  相似文献   

3.
赵悦凤 《天中学刊》2007,22(1):92-94
考察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原官学可从中原府州县学概况、学宫的主要设施、学宫的书籍和考试制度、生员的数额分类及学规、学田、教官的职责及对生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通过考察可知,清朝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教育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提学”一名,始于宋代崇宁二年(103年)。由于其职主管所属府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故名“提学”。明代初年,沿袭元代设有“儒学挺举”。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曾命驸马都尉梅殷“提督山东学校”①,然其制度未健全。正统初年方正式设立“提学官”(全称“提调学校官”)。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据学”一职。嘉靖皇帝尝云:“提学官专士,系一方风教,视他为重”。可见,“提学”官一职在明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明代“提学”一职的研究,对实行“古为今用”的原则,搞好当今我国省级地方教育行政的管理,有…  相似文献   

5.
洪武时期府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洪武时期,全国府州县学的普及率达90%以上,是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本文从《明一统志》、《明实录》等文献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制成精确的“洪武府州县学设置统计表”,并对府州县学设置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河南府,是明代河南西部的一个府。河南府行政区划的变动主要出现在洪武、弘治两朝。洪武朝,因河南府经济残破,政府对其所属的一些县进行省并和改属。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下属各州县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弘治朝,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下属陕州卢氏县改为府属。河南府所属州县的省并、新设、改属、升格、降级等情况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状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元代地方学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任职于各级地方行政职能部门,专司儒学管理的行政官员,包括大都及各行省的儒学提举、副提举等;二是在路、府、州县官学中主持教学日常事务学官,《元典章》称之为“教官”,《庙学典礼》亦迳称为“学官”。本文主要讨论后一类学官。 一、学官的设置、定额与职责 元代地方路、府、州、县官学中设置的学官,有教授、学正、学录、教谕。“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教授是地方官学中最高一级的学官,路、府、上中州官学都以教授为  相似文献   

8.
顾诚提出明代行政区划体系分民政、军政两大系统,军政系统管辖大量人口田地。他用这个观点解释明初850万顷田地的统计数据,引发了对明代人口田地规模、行政区划制度的讨论。军政系统中,在府州县城外另外建城设治的沿海卫所,是否管辖原属州县的部分人口、田地?这是顾氏新解释和新观点是否圆满成立的焦点。沿海地区明代省府州县志和明清沿海卫所志的相关记载显示,明代沿海卫所户口登记中无民人,州县的里甲数量未受新设卫所扰动,卫所对当地民人实际上并没有管理权限;卫所名下除屯田外并无从州县划归的田地,而且对秋粮直缴卫所的州县田地、对城内外原属州县的旧额田地、对卫所军余零星新垦的田地,皆无管辖权。由此可知,明代沿海卫所不管辖任何本属州县的人口和田地,明代人口田地的实际规模、军政系统在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地位,或可再加斟酌。  相似文献   

9.
明代,地方儒学普遍建立,所谓地方儒学,主要是指府、州、县学。明初,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正常。明代中后期,由于提学官、教官、生员的嬗变,地方儒学教学秩序发生重大改变。文章从明代地方儒学教学秩序演变的原因、过程、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明代西北的教育,在元朝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府州县以及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属下的卫所都办起了学校。关中、陇右地区的书院也较多。明朝政府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官吏选拔直接挂钩,极大地刺激了青年士人进学读书的积极性。其将学校当作社会宣教的重要场合,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明代西北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的统治人才,而且在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等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建立之初 ,就十分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朱元璋对长期战乱后出现的道德沦丧状况十分忧虑 ,曾多次倡议各地办学以兴教化 ,他说 :“治国以教化为先 ,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 ,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延师儒 ,授生徒 ,讲论圣道 ,使人日渐月化 ,以复先王之旧。”[1 ]自此 ,明代府州县开始普遍设立学校。从《明史·选举志》的记载看 ,政府对府、州、县学的教官编制、学生人数、师生待遇、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 ,县设教谕 ,各一。俱设训导 ,府四 ,州三 ,县二。生员之数 ,府学四十 ,州、县依次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中学行政职官沿革●上海浦东教育学院李彦荣中国的官学教育在清末学制改革之前,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的国子监相当于大学性质,地方的府州县学具有中等教育性质,而城乡的社学、义学之类则是小学教育性质。当时,对于大学、小学之划分...  相似文献   

13.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明代地方教育管理的研究中,大多认为明正统年间设立"提学"以后,参与明代地方教育管理的主要是"提学"和各儒学教官,由地方守令充任的"提调官"则负责校舍修建等后勤事务.考察新发现的<八闽学政>①和其他相关文献可以看到:"提学"的局限性决定了"提调官"不仅限于负责后勤事资,而是负有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提学"与"提调官"分工合作,共同构成明代地方教育管理体系的领导层,他们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地方学政兴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生员是明清时期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学生的普通称谓,是参加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群体。明清两朝贵州都匀府都建立了府学以培养士子,本文利用有关文献资料记载,从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生师比以及生源范围等视角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明清两代都匀府学生员额定数相当但生师比较为悬殊;明代都匀府学生源来自全府所辖地区,而清代生源则被新建的独山州学、麻哈州学、都匀县学和荔波县学所分流,说明清代地方儒学教育较之明代更为普及。  相似文献   

16.
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州县学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康府学作为北宋大府、南宋陪都之官学,地位重要,甚有影响,颇有研究价值。其中,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包括其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深入地分析了作为建康府学经费最主要来源的学田制是如何创立和运作的,同时还介绍了房租等其他经费来源,另外,还论述了建康府学经费的支出及其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宋朝建康府学的经费问题,以期对建康府学以至整个宋代教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勤保障的一部分,明代边军仓储管理主要负责粮饷收纳、仓廒日常管理和粮饷发放等事务.为了消除仓储管理中的弊端,明王朝不仅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管理,而且在管理体制上不断调整,从都司卫所自行管理逐步过渡到户部与司府州县共管.即使如此,明代边军仓储管理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影响到边军的后勤保障,对北部边防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就府一级还是就州县一级而言,均呈现出绝对数量上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以人口规模为参考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六府的进士比例数与户口之比例数呈现出某种不匹配且差异十分显著,此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州县一级的层面上。就纵向的时序分布来看,在不同年间,六府的进士数排序基本不变;不同州县的进士增减与否及幅度是不完全一致的,演变趋势表现出此起彼伏的交错状态。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以及人口等单独某一因素通常不足以解释区域间进士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某一地区的进士数量与其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经济之丰裕等均有关联,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力,唯有将不同因素综合考量并做具体分析,方可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热河文庙为中国三大皇家孔庙之一,与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齐名。乾隆皇帝为发展承德府的教育,亲自下旨修建了热河文庙。它不仅是当时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处,还是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乾隆兖州府志》为基本史料,通过整理和统计职官志中记载的训导、教谕、学正、儒学教授和四氏学教授的基本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充州府清代顺治至乾隆间的师资情况作出了初步的展现。统计结果显示:兖州府的师资在各州县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各职位的身份以各类贡生为主,进士和举人主要担任教谕和儒学教授;师资的籍贯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内的济南府、青州府和东昌府等地;任职年限主要在10年以内;府内的师资在州县间可以迁移,可以继续考取更高的功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