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笔者观摩了特级教师薄俊生的课堂教学,对“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薄老师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在课堂上大胆泼墨,自由挥洒,如同一位道高学深的棋手从容布局,沉着运子,质朴中不乏机智,自由中不失严谨,课堂教学融情趣和理趣于一炉,给各位听课老师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和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口语交际教学可谓一株新苗。它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茁壮成长,像春天一样鲜活,像原野一样蕴藏丰富。仿佛转眼之间,已是一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华景象。在满园春色里,笔者试着走进语文教学的广袤原野,流连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春天世界,陶醉于口语交际说课的完美境界而欣然采撷口语交际说课之花的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杨凯 《现代语文》2009,(8):126-126
全国第二届“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于2008年11月14-16日在江苏教育学院举行。这次活动中名师云集,与会老师更是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先生的一常精品示范课《荷叶 母亲》,获益匪浅。余映潮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他开创了“板块式”教学模式,在语文界掀起了一股课改新风。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同诗词一样,致力于意境的创造与追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意蕴与境象的统一,亦即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意境创造的手段多种多样,或因物寄情,或托物言志,或运用一、二细节画龙点睛而神情全出,或化用诗歌意境而另呈异彩……老舍的散文《草原》,则用富有特色的风景画与风俗  相似文献   

6.
宋文学家王安石散文的风格雄健峭拔,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富有高度的概括性,自成一家。其《读孟尝君传》可谓言简意赅的典型之作,曾被清人沈德潜评为“千秋绝调”而传诵不衰。 这篇短文借史实以述志,四句话,九十字,“文短气长”,上继庄、孟,下承韩、柳文风,是一篇察古论今的论辩性文章。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深刻的哲理映射着时代精神,表现着作者的情志,启迪和感染着后人,是我国散文源远流长的首要因素。但“充实”构成美,是有条件的。在作品里,作者的理想和他对社会的概括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表现为意境,把人的思…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叶,画坛领袖地位逐渐被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派所替代。该派至文征明已是声名显赫,名家辈出。这件《幽居乐事图》册的作者陆治就是其中之翘楚。陆治(1496—1576年),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其居住在太湖之畔的包山,故又号包山子。吴门派虽是由沈周初创,但真正使其兴旺发达起来的却是文征明。而作为文征明的重要弟子之一,陆治在其中同样功不可没。王世贞所著《弇州续稿》中曾对他评  相似文献   

8.
风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教师应主动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并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个性化的教学艺术;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实践者,追寻自己的教育主张,赋予语文教学以思想的意义;还要善于学习,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不断锤炼、打磨自己。这样,才能推动教学风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的星空中留下自己的那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9.
金黎运 《当代学生》2011,(12):41-42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编者留言六月里,毕竟要品一品荷韵书香,好让燥热悄悄隐退吧?清宁中,才会有"等待的幸福",才会在"潮湿的记忆"中振奋起精神,迎接这一年的"考试季"。  相似文献   

10.
"党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随着建党90周年的到来,人们掀起了阅读红色经典的读书高潮。有关红色记忆的书很多,可是,作家梁衡的散文集《红色经典》却显得格外清新,它一改政治题材的图书给人那沉重而晦涩的的感觉,作者用自己生动的语言,用散文的形式,使作品更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正>从祖父辛赞为其取名“弃疾”,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到其年轻时策马狂追并怒杀偷印的义端和尚,领五十骑冲进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再到南归后命途多舛、闲居田园,最后于临死之际悲愤喊出:“杀贼,杀贼!”辛弃疾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命途把他背弃于沙场之外,但他依然以纸笔为刀剑,以热血为精魂,谱写慷慨悲壮之高歌,铸就雄浑壮伟之绝唱。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从选景、立意角度看马致远作品成功的秘诀即“意与境谐”。而无名氏的《老树悬藤挂》篇中选景、立意不统一,不能达到“意与境谐,”故而不能“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3.
周国平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我喜欢他清新自然的文字带给我的智慧和超然,他的文字像有某种魔力一样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14.
汤文培 《湖南教育》2011,(12):63-63
我始终相信,经典,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提升一个人的人生。可能每个人对经典作品的喜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比如有的人爱好给经典作品写读后感,有的人喜欢把经典作品认真誊写在自己的手抄本上。很显然,曾冬对经典作品的爱好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首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文本形式——唐诗素描,用散文写意的形式诠释着自己对唐诗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5.
《七色花》皆为千字关文,文章短小精致,别有一番韵味。其中大多数篇幅都与美丽的大自然有关。大自然是人类永恒讴歌的对象,它在人们意识之中的地位,几乎是与文明发达的程度呈正比例关系的。毫无疑问,作者刘第红所抒写的大自然是非常局部的,  相似文献   

16.
韩国高丽大学教授许世旭先生,是著名的外籍现代汉语诗人和散文家,从40多年前在台湾留学开始,就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现代诗和散文。许世旭先生的《移动的故乡》一书,是他40多年散文创作的结晶,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吞噬人间真情的冷静反思,另一方面是他对于自己亲人与友人的真挚情感世界的开掘。许世旭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以具有现代性反思高度的预见性与恒久性,在对于过去的发现中,烛照着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7.
李育善新出的散文集《山里的事》收入文章近八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写他的家乡商洛风土人情的。我读了这部地域色彩很浓的集子,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者通过他记叙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将陕西商洛地区当下那勃勃生机的生活风貌和发展态势呈现了出来。乡土风情素来是作家喜欢描写吟咏的对象,跟许多作家站在家乡之外写家乡不一样,李育善笔下的风土人情更具鲜活味儿,他的这些文章就像是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瓜果树苗,青枝绿叶,葱翠可爱。这是因为作家从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是时刻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切的,他的根,他的爱都在这片土地上。他以一颗虔敬的心,记下了这片土地上一个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欢乐以及烦恼,让我们感觉到这一切都是正在上演的一幕幕活剧,这是一个立体的活的商洛。  相似文献   

18.
金风送爽,硕果飘香。在这无比美好的秋日,静坐桌前,一边轻啜香茶,一边品味著名作家凸凹的散文集《故乡永在》,顿时犹如畅游在故乡清流中的一尾小鱼,灵台空明,内心盈满。凸凹是一名高产而质优的作家,已出版著作近30部。《故乡永在》正值他达到个人写作生涯高峰时成书,也是他历经近二十年的积淀才喷发的心灵抒写。收录其中的66篇美文,浓缩着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无比感恩和眷恋之情,饱含着由乡村物事生发开来的智性之理,篇篇堪称经典之作,足以与李奥帕德的《沙郡年纪》、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  相似文献   

19.
一个城里人回到乡村,盖了幢房子住下来。春末夏初的时候,从城市回到乡村,回到他丈量过的土地、红砖的房前,打量院里的野草,问候房后的猫及梁上的老鼠。秋末冬初之前,他包裹上一夏的果实、秋天的丰收:坐飞机回到他熟悉的城市。其间他一边劳作一边写作,记录他在乡村的劳动和思索。  相似文献   

20.
孙振笃先生的散文集《鸿踏雪泥》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这部作品的第一批读者,我不仅为作品中昕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人生体悟所深深打动,而且对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的散文创作理念赞赏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