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健 《中国教师》2011,(14):73-74
<正>陈刚,一个年仅34岁的风华正茂的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在不久前留下一份四千多字的遗书而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个他所纠结的世界,包括他深爱的妻儿,牵挂的母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人走向自  相似文献   

2.
活着真好     
5月12日以来,读着不想读到的文字和数据,看着不愿看见的画面和图片,成了我那段时间的主要生活内容。我第一次铭心刻骨地感受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的脆弱。  相似文献   

3.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4.
佚名 《课外阅读》2009,(18):4-5
如花似玉的年龄,却有些人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生的权利,把无尽的痛苦留给自己的母亲;年少轻狂的心总是那么不经意地说出“死亡”,把无边的惶恐留给自己的母亲。他们不懂得“母亲”,所以才会践踏自己的生命,伤害那个最亲爱的人……  相似文献   

5.
李莎莎 《考试周刊》2012,(64):21-22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时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梦想的地方,地狱亦是天堂。[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简而言之,文学即表达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门艺术。不过对于我这种普通人,自然不明白什么是艺术。我的文学只是浮在大海表层的一层东西,只是表达我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文学这个字眼对我而言太大,与其说我与文学的关系,不如说是我与我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小时候喜欢看书,但长大后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我开始  相似文献   

10.
活着的理由     
夜深人静时,一颗流星划破天际,转瞬即逝,我说这——就是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需要欣赏生命。  相似文献   

11.
活着的光亮     
这是三首充满了生命关怀的诗歌。《致敬》通过对一只小小蜉蝣乐观地生活在当下的吟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深敬畏,寓意深远;《晚景》描述的是一个生命一天天变得衰弱的老人的生存境况,看似平静的文字却处处表现出作者对一个老年人的深深关切,恻隐之心溢于言外;《三个哑巴》则通过三个哑巴之间的送别场景展示了一个无言的真情故事,既酸楚感人,又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12.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许多沉迷于毒品沼泽的人们都形容最初吸食毒品的感觉是飘飘欲仙,像是马上就要到达天堂,直到无法自拔、深受其害时才幡然醒悟:那不是天堂,而他们一步步走入的是天堂的隔壁——地狱.  相似文献   

15.
地狱和天堂,谁都知道,那是宗教的用语。但他们也常常出现在无神论者的口头中或笔头下,那是作为某种境遇的描述,或某种欲望的譬喻,再不就是作为某种咒语和颂词。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2007,(1):16-17
有人说,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本性,就应该去纽约走走。因为,在那里没有人管你,在不受限制的时候人所有的本性就会表露无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和妈妈闹矛盾,她满大街追我。我冲回家里,打开一瓶农药就要往嘴里灌。我妈妈赶上我,又气又怕,全身发抖地打下我手里的瓶子。这件事后来成为我成长中的一个笑话,偶尔被人拿出来开涮一翻,并且还知道了很多人闹过类似的笑话。  相似文献   

18.
活着     
王前锋 《教育文汇》2007,(11):57-58
早上,我刚出门上班,正在扶墙晨练的退休教师张老师叫住我,满脸喜色地告诉我说:“王老师,我告诉你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男人和他的狗沿着一条道路散步。男人欣赏着自然风景,突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他想起自己,还有那条忠于自己的狗,都已死了多年。  相似文献   

20.
《活着》是余华的标志性作品,死亡与苦难仍是其表现的主题,相比以前以血腥、暴力的日彤式表现死亡,在《活着》中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少了戾气多了悲凉,少了愤怒多了宽容。相对于晦暗、压抑的生存,无语、安然地死去反倒保持了人应有的尊严,这样的“死亡”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使得坚韧而卑微的生命有了质感与重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