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从事汉诗英译,做到不卑不亢。即使我们的译文无法尽善尽美,起码也应该守住我们的底线,即实现诗句流畅与诗意突显(包括诗形的相似,意境的同一和文化身份的保持)。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文化通过传统媒介进行传播,主要包括新闻、书籍等,体现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我国在十九大前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意在文化融合的前提下打造国际命运共同体,这充分表明目前国家旨在下大气力将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吸收外国文化,实现各国文化与经济的互利共赢发展。从区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出发,提出文化外译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文化外译传播途径的缺陷,进一步提出对应的优化探析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英卓 《现代英语》2023,(15):79-82
文章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外译情况,并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外译的基本情况,包括外译的背景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中国文化外译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思考,阐述了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途径和策略,强调了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文化外译的讨论,特别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例,可以促进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提醒人们在外译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并呼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进程,各个国家都极其重视对外宣传。赣鄱文化——中国文化的优秀分支,也有着走出去的急切需求。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域,将传播学理论和外宣翻译研究相结合,指出赣鄱文化外译的必要性、赣鄱文化中急需外译的内容及赣鄱文化外译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应策略,以更好的回应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文化外译关乎文化的自我认同,关乎文化的传承流布,更关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与国际形象的塑造。通过考察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的吸收融合过程,将其分为两组四对范畴。经分析,明晰接受方式或类型有助于解释接受主体的接受方式、态度及其心理变化,进而有利于改善及提升外译成效。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章针对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与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出国门迈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具体创新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使用“新技术”,自动翻译技术减轻外译人员负担,新媒体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二是走进“新时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话语权;三是赋予“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突出资本带动的整合优势;四是开启“新征程”,开启“文化自信”的新征程,开启“全球传播”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外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化外译的现状,总结了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译介学翻译观提出了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译外翻译教学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译外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外译中。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属于弱势文化。中译外翻译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在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及评估等方面。中译外翻译教学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2019年10月25-27日,第四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暨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探讨,较为全面地再现了当前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促使学界对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思考,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翻译关乎语言和文化。文化语境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对翻译产生影响。国内外用后殖民理论来探讨翻译问题都刚刚起步。典籍外译和儒学发展交织在一起,都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找回自己的言说方式、重建话语权、向世界说明真实自我的重要环节,二者目的是一致的。思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话语的当代发展问题,对于典籍外译的文化定位、文本选择、目的语选择、策略选择以及译学理论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句,包括俗语、谚语、成语、俚语和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但由于地域、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文章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习语,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建基于文化,教育的变革必然涉及某种文化的变革,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革在根本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中美基础教育的改革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只能是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在学习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时,只能借鉴,而不应移植.“文化自觉”要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冷静分析和学习美国文化,反思、继承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外语交际的能力严重脱节。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必须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在影响翻译教学的各个方面(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教法的改革等)都应渗透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文化土壤相脱离是中国当代教育学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以文化自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教育学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教育学的独立找到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国教育学的建构依赖于中国教育学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文化差异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与此同时,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风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宽阔,涉及范围很广,在诸如新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译介、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研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外国诗学与诗歌翻译等多个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对吴宓的学术性文章概况、文学创作概况、出版的专著概况及未刊文章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述评,无论对于吴宓学术还是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都是一项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家骧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1):20-24,34
审度即审察估测事物的度数,掌握这个“度”——恰到好处的界限就可找到事物的规律。中西文论中的运用审度意识乃是借助数理来考察文情。这种数学观念的运用于文艺领域本是人类认识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之中西文论中的这种审度意识在基本内涵、演变过程上颇有同似之处;而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文论类型、思维习惯、心理结构又决定这种审度意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梁超 《海外英语》2012,(18):157-159,164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一个大环境,它既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又存在于使用该语言文字不同民族的知识结构中。该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文化现象对语言理解与转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就文化比较与翻译策略做了一些浅略的分析,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能够快速理解并准确掌握英汉互译中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东西方文化教育碰撞背景下中国美术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弥补美术教育传统断裂与思想失落的需要,以及构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新体系的需要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今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思想的智慧,“以古开今”实现其当代价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划清文化先进与落后界限的重要标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自觉,通过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省,以历史的尺度、价值的尺度、自我的尺度观照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巩固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廓清文化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