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公的传说     
包公的传说包公祠为何建在合肥城东南以纪念宋代清官包拯为特色的包河景区建有包公祠。据传说,包拯告老还乡前,宋仁宗为嘉奖地为人刚正不阿和秉公严明的功绩,把巢湖封赠给他,包拯谢恩后说,巢湖太大,若得赐合肥城东南护城河已甚满足,此处是自己年幼读书的地方。仁宗...  相似文献   

2.
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的真宗和仁宗时期,以清正廉洁、敢于言事的形象为后人敬仰。在他实际出仕的26年间,曾多次出任地方官和转运使、三司使等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要职,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3.
清官诗     
古人云:诗言志。笔者辑得历史上有名清官包拯、况钟、郑板桥诗各一首,以资借古鉴今!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相似文献   

4.
公廉,守规     
《小学生作文》2021,(7):68-71
包拯为官26年,一直做到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他为人耿直,公正廉明,极憎恶官场上贪赃枉法之人,为普通百姓伸张正义,从不收受贿赂,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演绎出多种艺术形式。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装方法,会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或是根据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采用某些色彩。请你从上页的四个脸谱中选一选京剧脸谱中包拯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包拯非其长嫂养大“长嫂比母”之典已流传900余年,致使世人皆知包拯是其长嫂养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传,因为包拯并非其长嫂养大,而包拯次子包绶才是其长嫂崔氏抚养,近年出土的包绶和崔氏墓志铭证明这一点。在包拯孝肃墓的附葬区内,有包拯夫人董氏墓,长子包、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史学的角度阐明包拯的用人与严法,并诓歌了包拯的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洁身自律等美德。  相似文献   

7.
作为研究李后主词之“变”的基础 ,该文首先探讨了后主之前词坛的状况 ,其后 ,探讨了后主词之“变”的契机及表现。最后得出结论 :李后主词之“变”的本质 ,在于它将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入了词体 ,从而将词引上了歌咏人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包拯的民族观肖建新古往今来,包拯名声远播,几无出其右者。史称:“里巷妇人稚子莫不知名”①,“小夫贱隶,皆知姓名”②。然人们知其民族观者不多,研究者对此也较少思索涉笔。之所以如此,也许事出有因。虽然包拯曾于庆历五年(1045年),奉使契丹,但考察其仕...  相似文献   

10.
王翠 《双语学习》2007,(12M):221-222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县、知州、权知开封府、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包拯不仅是著名的清官,北宋中期进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胸怀韬略、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本文对包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略予论述。  相似文献   

11.
包拯的台谏官政绩述论贾玉英包拯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至嘉枯七年(1062)死于枢密副使任上,历仕三十余年。其间,包拯不仅任过台谏的一般官吏,而且还出任过台长知院。他的台谏官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庆历三年(1...  相似文献   

12.
包拯崇拜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中华民族重道贵德、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包拯崇拜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包拯在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使包拯崇拜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性;以包拯为本事的文学作品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善恶有报的精神,符合了人们对清平世界的心理需求,使包拯崇拜具有了深远性。  相似文献   

13.
仁宗与佛教关系密切。从遗留下来的资料可见仁宗时期的佛教政策、佛事活动在先朝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这对佛教的发展、对宋朝政治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查,仁宗本人介入到了佛理的参悟,并达到了一定的见解。仁宗对佛教的尊崇一方面是出于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包拯一生久任察官,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思想,显示了他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15.
宋痒执政8上,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胶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16.
包拯吃鱼     
包拯(zhěng)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的,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miǎn)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  相似文献   

17.
指碑     
开封是清官包拯做官的地方,包拯死后。后人为了扬包拯之清风,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块碑上。从北宋开始,近千年阃,那块一丈许的青石石碑上写满了开封府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颍州人王向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女婿,因其英年早逝,事迹罕有所闻。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揭示了包拯与王向间关系的历史线索。王向之父王平,其兄王回,其弟王囧先后进士及第,在《宋史》有传,父子四人都擅长文学,与曾巩、王安石等人交游密切。特别是王向王回兄弟与苏轼苏辙和曾巩曾布在嘉祐二年同榜及第,形成了可媲美“三苏”的“一门四进士”“兄弟同登科”的儒林佳话。王平与包拯同在御史台为官,因其刚直家风与包氏家风同声相应,进而结为姻亲,王向作为包拯长婿,是包拯家族的重要成员。对王向父子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细化包拯研究,补充和拓展阜阳历史人物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进士。这一榜科举考试,与包拯同年登第者(即"同年")共1418人,其中成名成功者较多,文彦博、韩琦2人官至宰相,包拯、吴奎等7人为执政,在北宋历史上较为罕见。年长仕晚的包拯与其同年关系融洽,尤与其同年中高官者交往甚密、联姻结党。在朝中同年的支持、帮助下,包拯为官26年升迁27次,在斗争激烈的北宋官场中屹立不倒。包拯配合宰相文彦博、韩琦等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以至于出现了天圣五年(1027年)榜同年长期执政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老包、包公都是百姓对北宋年问清官包拯的称谓,包拯以断案英明、清廉刚直而著称于世,也因此获得了百姓的热爱与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