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精神对大学教师具有凝聚、激励、导向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精神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和困惑。应当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精神构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燕 《高教探索》2007,2(3):127-129
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大学之为“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大学精神与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性是共契共通的。优良大学精神的孕育、形成与延续内在地要求大学教师要确立起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还要树立起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独立的学者人格。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社会进步的杠杆。一所著名大学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中国若没有北大、清华、复旦、南大……博大的华夏文化就难以传承;西方世界如果没有剑桥、牛津、哥丁根、哥尼斯堡等著名学府,文艺复兴就不会出现,近、现代的欧洲文明也难以维继!在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探究和重塑现代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师是一个集学者、师者和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社会角色,他们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精神向度,即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大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他是一种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公共精神的担当者和体现者.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三种精神之间不断交流、不断对话和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师是联接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6.
大学精神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教师行为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近年来,大学精神在大学教师行为中的缺位,大学教师行为失范等问题凸显。理清大学精神和教师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二者关系面临的实然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深受大众文化、科学文化、学科"割据"文化等影响,大学教师的自我批判精神逐渐弱化.大学教师理应通过坚守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守护学术自由等举措强化自我批判精神,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素养,培育健康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它是大学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大学人的共同修身、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符合一定时代特征,并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文化。教师品质是大学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学术研究水平、教学能力、道德行为、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教师品质直接凝练、提升和丰富大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而大学精神在形成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领提高教师品质,两者在育人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精神特质是指大学教师群体的内在学术追求和外在社会需要的相互作用下,在大学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应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特质.独立、求知、创新和仁爱是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基本内核,这四种精神特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本文对当前大学教师在这四种精神特质上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成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大学改革的无效与大学精神的缺乏不无关系,由于大学精神的缺乏,使得大学改革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半途而废。重新认识大学精神在大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大学精神引领大学改革的方向,激发大学改革的生命力,使大学改革形成合力;重塑大学自由学术的理性精神、学术自由的法制精神、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精神、服务社会的关怀精神,以促进大学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面对知识经济背景与国际竞争要求,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大学,作为创新基地,应该思索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大学精神;高校教师,作为创新的主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2006,(8):4-4
随着香港高校进军内地招生市场和“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争论的深入探讨,抨击北大清华等内地高等学府的言论网上盛行,但发泄式的指责毕竟是义气用事,图一时口舌之快。更为重要的是,在学者、博主等狂轰乱炸的背后,是他们对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大学精神流失与削弱的遗憾与惋惜,是想让他们明白“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让他们能够重新反思,寻回削弱流失的大学精神、缺失的人文情怀和干净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弱化和迷失。重塑大学精神,必须明确大学自身定位,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性质,摆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并坚持继承性、开放性、先进性、多样性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各领域进行的选秀运动,已波及大学,严重冲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破坏了大学的学术氛围。我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要坚持理念先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服务社会与守护大学品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精神的内涵可理解成:为师者的"爱",为学者的"自由",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而如今,大学教师却由于受到物化世界的遮蔽、世俗权力的挤压、自我顺从的伤害,导致应有的爱已妥协于工具主义,自由思想逢迎于世俗权力,良知责任蒙蔽于媚俗文化。我们需要让大学教师走出工具主义,唤醒教育爱;消解官本位主义,营造自由生活;尊重高雅情趣,重建知识分子的良知。  相似文献   

18.
一 置身干大学校园,便可以发现,歌厅、舞厅、酒楼、超市、公司、商行应有尽有,好像什么也不缺.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不难感到,大学缺少的是现代理念,即21世纪大学应有的人文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2008,29(3):44-49
大学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需要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无论是当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或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客观需求,都凸显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不可或缺,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重塑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举措包括:理性认识和处理大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维护大学自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最直接的表现者。当代社会大学教师的社会身份发生了变化,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的角色身份认知也越来越多样,大致可分为以学术发展为目的知识人、以获取仕途发展为目的政治人、以获取金钱为目的的商业人等,后两种明显偏离大学精神和教师本色。官僚化、功利化、商业化使大学走向世俗和平庸,与淳朴高尚的大学精神越行越远。回归大学教师本色,建立良性大学文化生态,大学精神方可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