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2.
2002年,我校申报了由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总课题组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良好习惯养成”,并成为实验学校。两年来,我校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想、新途径,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特色的德育目标、管理、课程、环境的保障体系,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法制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2001年7月,我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的国家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师范学校网络德育的研究》的科研任务。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我们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远程教育合作,并在北大附中联想远程教育网站上开发了“灵犀——心理”版这一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校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初中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的研究”。该课题从普通初中校德育现实问题与困境出发,以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为研究的着眼点,在搜集、了解信息和总结、分析信息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多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校传统德育中,忽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将属于能承担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培养“健全人格”应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德育应从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重组德育内容、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为主线的德育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7.
高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的重任。而“两课”教师的师德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效果。本文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强调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育人的本领和素质,从而增强大学生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10.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见,2006年3月22日,由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全省中小学“德育导师”暨“导师式”班主任培训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中学德育教师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方法途径,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创新,使中学生能够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塑造良好的行为品德、性格品质。基于此,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的新挑战及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新挑战;然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旨在为中学一线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并帮助更多中学生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周竞 《陕西教育》2006,(1):13-13
佛坪城关小学(陕西省会计希望小学)多年来贯彻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治校方针.更在德育的内容中融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和“亲情”教育。让爱心滋润着广大师生的心田,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15.
消除"意义障碍"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少年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产生的“意义障碍”严重影响着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其中德育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是“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消除“意义障碍”,促进学生对德育积极态度的形成,除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等具体对策外,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6.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日本“心的教育”和中国德育新课程改革从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小学德育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日本“心的教育”中可供中国中小学德育借鉴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江教育论丛》2005,(3):19-21
基础教育模式要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任务,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改变原来的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管理模式,必须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为此,我校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2001年9月起,积极实践“三自教育”模式,分别从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管理模式构建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初步形成自己的“三自教育德育模式”。本文重点对“三自教育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潜在”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论述了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重视“潜在”教育方法的运用,寓教育于环境熏陶、榜样激励、活动践行和情感交流之中,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张典兵 《教育探索》2001,2(10):11-13
德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邓小平从全面发展教育、“四有”目标、“四化”标准和精神明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德育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