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之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康成说:"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  相似文献   

2.
张亚文 《考试周刊》2013,(30):29-30
在日本各种宗教并存,很多日本人信仰两个以上的宗教。这种信仰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探究"门松"、"萩花"、"彼岸花"、"百合花"、"合欢花"、"稻"这六种植物在日本人信仰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分析其和宗教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读与思     
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意味的故事。我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意识也常常决定存在。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则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确实和他的生活遭遇相关,像小说中那个自认倒霉蛋的"他",如果厄运不是频频降临在他的头上,也许他不会那样悲观泄气。但同样的遭遇,在不同人的身上又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像小说中的那位男作家,他津津乐道的,永远是自己的幸运,永远是自己得到的帮助和爱。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奇迹     
一位诗人说过:"有些人活着可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他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生意义.最近日本一部畅销书<生命的奇迹>诠释了其中道理.作者武吉洋一是一位特殊的残疾人,他的脑袋长在光秃秃的躯干上,先天没有手脚,他的<生命的奇迹>为肢体健全的人、为视力正常的人、为每一个人活着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之所以未提及残疾人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身这种超级残疾视为不幸,在他看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身体特征而已",正是这种难得的平常心开创了他不平常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对苏轼《赤壁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其情感是"悲—乐(强为乐)—悲"。  相似文献   

6.
今天要讲的"流星雨"有一个比方: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去,但是他们也是天空中的星;那么流星我把它看为哪一种人呢?我把它看为在我们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些可能你今生再也不会碰到的人,我将他们叫做流星。  相似文献   

7.
陇南白马人擅长歌唱,他们生活处处有歌声,在其民间故事文本《阿尼嘎萨》中占相当比例的"歌诗(徒诗)"记录了他们的这种歌唱文化,这些"歌诗"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的民俗研究很有借鉴价值。从"歌诗"的形式、内容及价值特点几方面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文化做以探究,以期与白马民俗文化研究方的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今日的他们被日本大众视为一流的体育选手,儿时的他们又有着怎样卓越的表现呢?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永远别忘记从小立下的志向,不断努力,梦想最后一定会实现的。前田健太,22岁,广岛东洋CARP棒球队队员前田在球队中绰号"Makehen",日语中的意思是"讨厌失败的人"。前田中学时代的教练回忆:在学校内部的一次比赛中,前田所在的低年级队伍输给了高年级,他虽然十分懊悔,但却  相似文献   

9.
陇南白马人擅长歌唱,他们生活处处有歌声,在其民间故事文本《阿尼嘎萨》中占相当比例的"歌诗(徒诗)"记录了他们的这种歌唱文化,这些"歌诗"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的民俗研究很有借鉴价值。从"歌诗"的形式、内容及价值特点几方面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文化做以探究,以期与白马民俗文化研究方的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人玩的划拳跟中国人玩"石头、剪刀、布"差不多。划拳自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从中国传到日本后,就渗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游戏在学生中很流行。别以为他们是在玩游戏,他们主要用来选"班干部"。在日本,无论大学还是小学,人人都是班干部。在他们的中小学里,每个班里都有班长、摆放桌椅板凳管理员、分饭管理员、扫除管理员等"干部"。但有一点,他们不需要选举,也不会由老师任命。有的干部是通过座次轮流担任。比如班长,他主要负责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叫起立,向老师敬礼:摆放桌椅板凳管理员负责每天上课前将桌椅板凳摆正:分饭管理员负责在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是一种常见犯罪,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因逃逸致人死亡"以交通肇事构成犯罪为前提,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情节;(二)"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既包括第一次交通肇事中的受害人,也包括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死的人;(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生活当作舞台,来展现他们的精彩人生,也有人把生活当作天地,得以历尽人生沧桑。但对我来说,生活是一座山峰,一座让我时刻不能懈怠、只许向前不许后退的山峰。记得曾有人说过,满足于在地上走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飞是何种滋味;而满足于在山脚下仰望的人,永远不会亲历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每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真正实现梦想的人却寥寥无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多数人的心里,梦想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即的幻境。他们只是把梦想看作慰藉心灵的调节剂,根本就没有付出过实际的行动。可能不少人都听过关于三个钟表的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钟表被人放在两只旧钟旁边。两只旧钟"滴答"、"滴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将“万事莫伸头”奉为金玉良言。他们时刻不忘枪打出头鸟的良训,他们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不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生活中,敏锐的语感是保证人与人之间更好沟通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宣讲语感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际语感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从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的潜在意义。《新华字典》中把"语感"解释为在语言沟通中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些学者认为对语感的把握只靠书本概念去理解是错误的,那样永远不能领悟到语感真正的魅力。语感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意识具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先天条件有关,但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母校有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蕴含着"强大"的真实含义。因为一个人如果只知自强不息,却不知厚德载物,那他永远只是一个强而不大的小人物。今天归结瑞典人的厚德载物就是两个字——不争。这种不争不是因他们软弱而不争,恰恰是因他们足够强大而不争:一方面,他们强大而与人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别人因他们强大友好而不敢与之争,只能乐于与之友好。一个国家能达到这样自强而不争的境界,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瑞典人的不争具体表现在"三不争"上。一是不与天争。对瑞典人来说,没有争分夺秒这  相似文献   

17.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的张浩逊同志《怎样看她的红眼圈——对《祝福》一句话的理解》一文,正确肯定了四婶是“虐杀祥林嫂凶手之一”,然而他对“凶手之一”的四婶“眼圈就有些红了”作的解释则是“为祥林嫂讲的‘亡夫丧子’悲渗事件本身震动、伤感”的结果,并指责别人“把鲁四太太眼圈发红说成是虚伪的表示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而只有他的论点:四婶“为祥林嫂‘亡夫丧子’震动、伤感”才可从作品中找到论据.据他自己说这论据是“祥林嫂与鲁家”无仇,所以祥林嫂的不幸不会“被他们当作喜事庆祝的”.张文论点论据,我很难苟同,故作此文与张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9.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