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论羡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羡学以厦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论关涉到当前关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讲一讲实践存在论美学,介绍一些中国美学当代的情况以及我现在初步的想法。9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界有一个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个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与这个争论密切相关。实践存在论美学与实践美学有关,也与存在论美学相联,但是从根本上说,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当代的美学格局中,"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近年比较活跃的一个流派.它在学界的影响和在教材上的反映,都是明显的.在当今多元共生的学术条件下,作为一种推进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它的存在本是极为正常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和第8期上,人们围绕“语文意识”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同时,在《中学语文》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母语教育病沉重处方投药须辨清》(以下简称《辨清》)一文,该文针对语文教育“言语形式说”再一次进行了反驳,并以给语  相似文献   

5.
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共举办年会27次,各种研讨会50余次。近些年来.尤其重视上海市青年美学工作者的培养与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举办上海市各研究单位及高校青年学者参加的学术沙龙与论坛。其中学会学者围绕实践美学思想展开的学术争鸣和讨论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学会围绕当代文化与美学建设提出的一些论题也在上海美学界引起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美学界,胡健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年轻学者。他在对中西美学、特别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方法,在学术见解上也有独特的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研究特色。他近几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如《“大音希声”美学思想发微》、《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学术争鸣的文章。笔者对《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第一期张文学、吴金兰《论教育教学单位市场准入问题》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面对“实践美学终结论”的冲击,朱立元主张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建构美学理论,初步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实践的概念入手,认为实践原本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应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由此,实践美学应以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哲学基础,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关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在1981年党的《历史决议》发表前后,曾是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这一讨论1983年以后才逐渐冷了下来,但大家的认识并未完全一致,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为此,我刊1992年第3期发表了邬家能同志《浅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一文,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K41993年第1期全文收入。邬家能同志认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些同志不同意这个观点,来稿与邬家能同志商榷。因此,我刊本期特开辟争鸣专栏,发表与邬家能同志争鸣的黄爱军同志的来稿,并欢迎专家学者继续来稿参与讨论。我们认为,理论研究应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即学术上不同的观点,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和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都可以通过自由讨论和公开争鸣来解决。只有通过讨论和争鸣,大家的认识才能取得一致,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但在编写讲义和课堂教学中,则必须以党的决议为准绳,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本刊以前发表的“邬文”和本期争鸣专栏发表的“黄文”,我们均未做任何改动,因此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刊于1983年第4期发表曹大中《“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之后,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来稿。为了促进对学术问题的争鸣,本刊摘登了几篇有不同见解的文章,以期对促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和探讨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 ,各地创造了不少的新教法(或教学模式)。对此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与争鸣。贵刊于2000年第2期发表了《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 ,于第5期又发表了几篇相关的争鸣文章。拜读之后 ,对其中《“带着问题读”应改为“发现问题读”》(以下简称《改》文)一文的观点有不同看法 ,特此摆出来与《改》文作者商榷 ,同时 ,就教于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首先 ,《改》文认为“带着问题读”的教法 ,是“按图索骥式的教学 ,带着框框 ,限制(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99年第2期曾发表《“孤烟”、“狼烟”有新解》一文。山东读者孙乐民读后,有不同见解。寄来《“孤烟”新解》一文,亦为一家之言,刊发于此。本刊欢迎此类“争鸣”文章,尤以短小精悍者为佳。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是否应德纳之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写了《美学》条目一事,苏联美学界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一直在激烈地争论着,迄今未有定案。肯定论者以普齐斯为代表,否定论者以里弗希茨和勃鲁什林斯基为代表。普齐斯曾在六十年代初给我国美学家洪毅然教授寄来了这方面的详细资料,引起我国美学界的重视。1980年7月出版的《美学》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该条目的中文译文与部分有关资料。同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资料室又在《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七辑上,发表了该条目的普齐斯综合俄译文的中译文和他的有关说明,以及勃鲁什林斯基与里弗希茨的反驳论文。1983年2月,里弗希茨的《马克思论艺术和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界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八十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与世界性人本主义美学相呼应,承续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  相似文献   

15.
朱寿兴的《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一书, 努力实现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 彰显了中国当代美学界共同的致思取向。该书对中国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美学主张、派别的存在形态作了系统性的审视, 得出了诸多创见。该书所具有的三个特征———立足于本体论的研究视域与回归马克思的美学洞见、对中国当代美学存在形态的整体性研究、体现审美现代性的吁求, 是中国的美学转向所系, 而揭示和阐释这样三个特征也正是中国当代美学形态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韩学”作为特定的学术概念并予以科学诠释是陈寅烙先生1954年发表于《历史研究》第2期的《论韩愈》一文;1986年饶宗颐先生在汕头举办的“韩愈学术讨论会”上,以《宋代潮州之韩学》为题的论文中再一次提出,并且作了进一步阐述。虽然当时因条件尚不成熟,未能引起学界普遍重视,但是,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是很有见识和必要的。这说明韩愈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业绩不仅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建立起来,它的建立也必然会对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过学界的不懈努力,不仅涌现出许多热心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4):10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1年第5期第46.50页全文转载了刘泳斯博士后和张雪松博士在《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学术名家研究”专栏发表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略论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学研究中的学术贡献》一文。  相似文献   

18.
拙《比较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后.有相识不相识陆续发表了七八篇评论,认同与赞扬有之,商榷与批评有之,对此我都表示感谢。但对于后,除了感谢之外还要回应,所谓“真理不辩不明”,学术往往是在讨论和争鸣中推进的。近来读到华东师范大学中系张弘先生发表在《中国比较学》2004年第l期上的章,题为《也谈比较学学科理论的创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对于“美”的探索,由来已久。在我国,远在先秦时诸子各家对美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论述;在西方,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对美也有着独特的见地和热烈地辩论。但囿于时代和认识诸方面的局限,直到今天,在美学领域里仍呈现着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景象,许多问题,仍在探讨、争鸣和完善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给了我们打开美学迷宫的一把钥匙。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  相似文献   

20.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