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诗《鸟鸣涧》第一句有“人间桂花落”与“人闲桂花落”两说,且对“桂花”的理解也不相同。文章拟对此进行考释,并力求从王维写此诗的文化背景及文字训诂的角度探明出现“间”、“闲”两说的原因,说明应是“闲”而非“间”。  相似文献   

2.
王维诗《鸟鸣涧》第一句有“人间桂花落”与“人闲桂花落”两说。且对“桂花”的理解也不相同。章拟对此进行考释。并力求从王维写此诗的化背景及字训诂的角度探明出现“间”、“闲”两说的原因,说明应是“闲”而非“间”。  相似文献   

3.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鸟鸣涧》,是写他朋友的别墅所在的云溪春夜幽景的。人们对首句“人闲桂花落”曾产生过疑窦:为什么春季会出现“桂花落”呢?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目前选注版本等,对此诠释,错误有三:①认为诗中“桂花”是春桂,故有“落花”现象。以特殊替代一般的景物描写,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似不可确信。②认为“桂花”是指月的“光华”,神  相似文献   

4.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鸟鸣涧》一诗中的诗句。对于该诗首句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①黄建森、赵振钧的《中学语文古诗文直译》(新蕾出版社)是这样解释“人闲桂花落”的:“人清闲桂花飘落。”②谢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注“闲”为“寂静的意思”。③杨华、方剑在他们的《绘图中学古诗词讲析》里将“人闲桂花落”翻译成“在寂无人声地方,仿佛觉察得到桂花在丝丝飘落”。④也有不作注的,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清闲”…  相似文献   

5.
对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一句中“桂花”的解释,历来颇多歧见。本文联系诗人后期生活、思想作出新的理解,可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儿时曾受教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书屋为何以“三味”名之?我们曾见到三种说法,兹略述简评于下。第一种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三味”指读书有味,书屋后园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其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处,失之于牵强,故不大为  相似文献   

7.
桂花(O sm anthusfragrans)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和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因其芳香四溢,树形丰满,姿态秀丽,四季长青而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人们种桂、食桂、赏桂,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桂花文化。从神话传说到诗歌领域对桂花有数不清的赞美,可以说,桂花是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一朵奇葩!一、我国古代关于桂花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载有“: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著名诗人屈原《九歌》中提到“: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  相似文献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对于王维这首诗中首句所言的“桂花”,一般人往往理解为常见的“秋桂”,可是第二、四两句点明了季节是春天,于是,有人就把诗中的“桂花”解释为“月光”。一九八○年七月,  相似文献   

9.
王维诗《鸟鸣涧》中的“桂花”究竟为何物,历来说法不一。许多研究者认为,此乃虚写之物,而有的却将其解释为"月华",更有甚者认为“桂”乃“林”字之误,“桂花”应为“林花”。从相关史料和王维诗歌创作的风格来看,此处的“桂花”应指现实中的“春桂”。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春望》一诗作于至德2年3月(公元757年)。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连三月”该作何释?说法不一,通常有两种:一说“连三月”是指正月、二月、三月,时为三个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是此说);另一种说法是指“连逢两个三月”,时为一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商榷。请看历史:天宝14年(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叛军破潼关、占长安,唐玄宗李隆基离长安奔蜀,杜甫携家从奉先到鄜州。7月,肃宗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12.
近日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6期《诗,要用诗的方法去教》一文,受益匪浅。阅读时,费洁老师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引该段: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知识:桂花有四个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前面三种一般在秋季开的,而四季桂一年四季都开花。这里是四季桂。这么说来,写的应该是春天夜晚的景色。以前阅读的书中,常见《鸟鸣涧》一诗的争论是对"桂花"的理解到底是"春桂"还是"月光"。如"月光"说的代表者郭锡良先生发表《〈鸟鸣涧〉里的桂花》一文,支持"桂花"是"月华";  相似文献   

13.
知行关系如何,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问题.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概括地讲,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知易行难”说,二是“知行相须”说,三是“知难行易”说.第一、三两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难易问题,第二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先后轻重问题。陆九渊“知之在先……行之在后”说,王守仁“知行合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问题中.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晚出于孙奇逢,姑不论及外,而其他两种说法,孙氏都有论述,而且讲得颇为详细,他既讲“知易行难”又道“知行相须”.他所理解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采草药》(《梦溪笔谈》两则)一文中对“自从本说”的注释是:“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指上文的古法。”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第一,从字义上看,“自从本说”中“本”字应解为“木本”,可指草木的根、茎、种等。《辞海》中“本”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中有“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校卷曲而不中规矩”。《辞源》中也有类似说法。另外,这里的“说”,也不应注释为“说法”而应…  相似文献   

15.
<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把我们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自古以来,桂花总与中秋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中秋的月亮必然想到桂花,说到桂花又一定想起中秋的月亮。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她的姿态,她的花香,甚至她的花落都分外迷人,各占一景。前人为此留下了不少名句。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写金桂一词中说:"梅蕊重重何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1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这两句话历来歧解纷呈。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曰:“艰,难也。言已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沈江,是谓多难也。”很显然,这里王逸也是在因不甚了了而含混其辞,好像屈原这两句诗,既是在自哀,又是在哀民。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学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了:或谓“民”泛指“孤臣孽子”,如陈本礼《屈辞精义》;或谓“民”指“人”,也即屈原自谓,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或谓“民”指“同列之小人”,如王夫之《楚辞通释》;或谓“民”指“百姓”,如林云铭《楚辞灯》。今按:王夫之的说法,乖实且悖理,不攻而自破;陈本礼和蒋骥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而二也,二而一也。所以,有关此处“民”的不同训解,主要的便不是四种而是两种了。解放以来,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把此处的“民”理解为“人民”(更不必说普通人了)。虽然间或也有个别学者独持异议,但由于头上顶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以及其他一  相似文献   

18.
鸟鸣涧一、“人閒”、“人間”/“人閑”《鸟鸣涧》为王右丞《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一,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1)。除宋蜀刻本与其它版本差异较大之外,其余版本仅于首句第二字上有异(为说明清晰,异文用繁体表示): 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人間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引自《四部备要》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引自《四部丛刊》《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相似文献   

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水诗,这些诗多创造出恬静幽远的意境,《鸟鸣涧》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人,还概括了多种事物,如桂花、静夜、山峦、宿鸟、春涧等。这些景物在诗人的构思中凝聚成完整生动的艺术画面,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首句以动感写静态,一开始就营造了恬静的氛围。“桂花落”是一种轻微的动态,或是落地的瑟瑟之声,或是落在身上的触觉,或是轻轻飘落的情景。而无论哪种情况,如果诗人处在动态  相似文献   

20.
一、联系实际理解字词,是培养想像力的基础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意,我引导学生把诗意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讲到“树头花落未成阴”一句,我提问:“阴”是什么意思?“未成阴”又是什么意思?诗中指的是什么“未成阴”?在自然界中,一般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总是先长树叶再开花的,诗中这种现象有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见过的梅花,当花开得特别旺盛的时候,梅树上的叶子还很小很小。有的说:我见过的桃树也是这样……同学们通过议论,丰富了想像,理解了“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诗意。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